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研究報告指出,從長遠角度看男性滅絕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

leonhard38阅读(244)

一項刊登在《PLoS Genetic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來自丹麥的研究人員對62名不同男性的部分Y染色體進行了測序,結果發現,Y染色體更傾向於進行大規模的結構重組來促進基因擴增,而多個拷貝基因的獲取或能有效促進健康精子的功能,同時還能減緩基因的缺失。由於Y染色體不像其他的染色體一樣成對出現,而且只能“父傳子”,所以Y染色體上的基因無法進行基因重組,而基因重組是為了消除受損的基因變異。因為無法進行基因重組,Y染色體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發生了退化現象。

關於Y染色體是否會消失的問題,科學界(比如英國)目前分為“激進派”和“保留派”,後者認為Y染色體的防禦機制做得很好,而且這種機制能夠挽救Y染色體,但前者則認為,Y染色體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能讓其更好地存在,如今兩組持不同觀點的科學家們仍然在繼續討論著。

來自澳大利亞拉特布大學的研究人員珍妮格·雷夫斯表示,如果從長遠角度來看的話,Y染色體的命運或許是註定無法改變的,即使堅持的時間比預期的長一點。珍妮格·雷夫斯指出,來自日本的小鼠和田鼠已經完全失去了Y染色體,而且Y染色體發生的基因丟失或創造的過程會不可避免地誘發小鼠的生育問題,這或許最終會推動完全新型的物種形成。即便某些物種已經徹底丟失了Y染色體,但是雄性個體仍然存在,且為物種繁衍必備。在這些物種身上,決定“重大轉變”的SRY基因已經移動到了其他染色體上,因此不需要Y染色體便可繁衍出雄性個體。

編譯/韓金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使用者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Comments

comments

京醫科普 | 新媽媽們別急,寶寶的“液體糧食”會有的!

leonhard38阅读(594)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你以為就結束戰鬥了嗎?那個嗷嗷待哺的娃還在等著你。那麼問題接踵而來了:我有奶嗎?

事實上,當剛開始懷孕,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的時候,雌激素和孕激素大量增加,乳房的變化就已經開始了,乳汁的製造和輸送組織立即蓬勃發育起來。

起初乳房可能沒有明顯感覺,之後部分人可能會感覺疼痛、沉重、發緊的感覺,類似月經來之前的乳房疼,但會較之劇烈。隨著孕期延長,這種感覺可能會越來越強烈,偶爾還會摸到腫塊。

孕中期,由腦垂體分泌的泌乳素,引起腺體氣泡組織細胞分化,日後它們可以從血液中合成並製造出乳汁來。而它們在分娩之前是不會進入工作狀態的。

臨近分娩的最後時期,乳房中已經有了初乳,部分人用手擠壓或熱水浴時,可能會有初乳滲出。

泌乳素是促進乳汁製作細胞生產乳汁的動力。孕期雌激素和孕激素對泌乳素會起到抑制作用。

當寶寶出生、胎盤娩出,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驟降,其對泌乳素的抑制作用解除,泌乳素就開始指揮製造乳汁的工作了。

產後最初幾日分泌的初乳,可以刺激寶寶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保護腸道,以及減少黃疸發生的機會。這麼珍貴的“液態黃金”,當然是越早給寶寶吃越好啦。

而此時如果沒有寶寶的吸吮,乳汁的製造就會停止。因為寶寶的吸吮,是刺激下丘腦分泌泌乳素的原動力。

剛剛分娩時,媽媽通常不會注意到自己的乳房有什麼變化。即使寶寶開始吸吮,吃到了初乳,新媽媽也通常沒有特別的感覺。而兩三天後,媽媽的乳房開始出現脹滿感。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寶寶剛出生時,除非有醫療需要,否則不能補充餵食。健康足月的寶寶,出生時體內已儲備足夠的營養和水分,加之胃容量小,分量很少的初乳也已足夠滿足寶寶需求。

給新生兒喂水餵奶粉,等於給他幫倒忙!少吃了母乳,會降低對寶寶腸道的保護,讓有害細菌和致敏原有機可乘。更糟糕的是,寶寶接觸過人造奶嘴後會變“懶”,可能不再熱衷吸吮乳頭,會減少媽媽的產奶量。

隨著哺乳時間延長,奶水的分泌會根據寶寶的吸吮節奏和吸吮量自行調整。寶寶多吃,就分泌得多,寶寶吃得少,就分泌減少。

除此之外,要維持足夠的奶量,乳母須適當增加富含蛋白質食物的攝入,如瘦肉類、蛋類等,尤其是要喝易發奶的湯水,如雞湯、豬蹄湯、鯽魚湯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哺乳期內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多晒太陽、多呼吸新鮮空氣,起居飲食要有規律,生活節奏不要過於緊張;保持精神愉快,乳母受到精神刺激後,會影響乳汁分泌,所以要消除各種憂慮,相信自己。

素材提供:產科

Comments

comments

為什麼糖尿病人容易得抑鬱症?

leonhard38阅读(243)

抑鬱症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心理性疾病,他(她)們總是在外人面前刻意地掩飾自己內心的苦楚,即便出現情緒低落也常常被周圍人誤認為是“思想問題”而被忽視,只有當病情發展到非常嚴重、出現自殘、自殺傾向時,才會引起人們的警覺。

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某某明星、某某名人或企業家患抑鬱症的訊息,其實,糖尿病人也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抑鬱症糖尿病合併抑鬱症的危害比單獨糖尿病,或單獨抑鬱症的危害要大的多,這兩種疾病可以相互作用,彼此加重

去年於第52屆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年會上公佈的國際流行病和治療研究(INTERPRET-DD)資料顯示,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抑鬱症發生率為10.8%[1-2]。

(不同國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鬱症發病率)

所以,抑鬱症在糖尿病人群中並不少見,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今天,我們就從一個身邊的病例說起,談談糖尿病和抑鬱的那些事兒。

張大爺性格開朗、為人豪爽,是街道上出了名的熱心腸,街坊鄰居不管誰家有事事,他都願意幫上一把。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張大爺去年查出糖尿病,每月光醫藥費就要花去七、八百元,而自己每月退休金不足兩千元,老伴沒有工作,子女們又都下崗,這讓原本經濟就比較拮据的張大爺一家更是雪上加霜

漸漸地,原來那個聲若洪鐘、快言快語張大爺變得話少了,人蔫了,不願出門,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街坊鄰居都說張大爺象變了個人似的。家人帶他去醫院看病,醫生給他做了一系列心理測試,最後診斷張大爺患了“老年抑鬱症”。

什麼是抑鬱症?它有哪些臨床表現?

簡單地說,抑鬱症是一組以情感持續低落為基本特徵的精神障礙,常伴有思維遲鈍、行為遲滯以及各種軀體化症狀。糖尿病併發抑鬱症的主要表現有:

1.情緒低落,佔100%,有晨重夕輕的特點;

2.思維遲緩,即記憶力減退,大腦反應慢等,佔86%;

3.興趣寡然,生活空虛,不願意參加社交活動,常個人獨處,佔85%;

4.伴有焦慮,佔82%;

5.睡眠障礙,早醒為其典型表現,佔80%;

6.性慾減退,66%;

7.有疲乏、心悸、胸悶、胃腸不適、便祕等軀體症狀者,佔61%。

二、為什麼糖尿病人容易產生抑鬱症?

抑鬱症的產生是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糖尿病產生抑鬱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糖尿病是一種長期慢性疾病,目前尚無徹底治癒的方法,患者必須時刻注意飲食管理,經常監測血糖,長期服藥,有些患者需要長期注射胰島素,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的患者認為,使用胰島素預示著病情嚴重,因此心理壓力更大,悲觀情緒更重。

其次,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在5~10年內可能出現併發症,這時刻威脅著患者,必然使人產生恐懼、悲觀和焦慮的情緒。

再次,長期治療產生大量的醫療費用,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心理壓力會劇增。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鬱時,皮質醇分泌亢進,大量的皮質醇會降低葡萄糖的利用,並拮抗胰島素,使血糖升高,發生惡性迴圈。

三、糖尿病合併抑鬱症有何危害?

糖尿病併發抑鬱症危害很大,因為抑鬱症與糖尿病可以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形成惡性迴圈。糖尿病會給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加之糖尿病發展的最終結局多會引起其他重要臟器(如眼睛、腎臟、心腦血管等)的併發症,使不少患者由此揹負沉重的精神壓力。

這種負性情緒不僅可影響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還可引起神經內分泌紊亂,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並使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導致血糖升高,加速併發症的發生。反過來,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又會使病人更加悲觀失望,加重患者的抑鬱狀態。嚴重抑鬱除了可導致糖尿病病情加重以外,甚至還可能導致自殺等嚴重後果。

因此,糖尿病病人的精神衛生問題,尤其是抑鬱症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四、糖尿病合併抑鬱症應如何治療?

臨床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多集中於糖尿病本身,而病人存在的心理問題則往往被忽視。目前認為,糖尿病也是一種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對其發生、發展、療效、預後均起重要作用。

因此,對於糖尿病合併抑鬱症的患者,在降糖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給予心理治療。

通過實施糖尿病教育,糾正患者對糖尿病的錯誤認識,告知糖尿病並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悲觀情緒和精神壓力,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積極配合治療。

另外,全社會要積極伸出援助之手,奉獻愛心,減輕其經濟上的後顧之憂。對於症狀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給予抗抑鬱藥物治療。

作者丨山東省濟南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主任 王建華

來源丨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參考文獻:

[1]Global Study Examines Depression With Diabetes. Medscape. Sep 15, 2016.

Comments

comments

研究顯示,中風患者更容易失眠

leonhard38阅读(490)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中風患者失眠的持續問題可能會降低他們重新學習關鍵技能的能力,並增加他們患抑鬱症的風險。

在這類研究中,德國弗賴堡大學薩里大學和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深度睡眠實驗室實驗,以比較慢性狀態(中風後至少一年)患者和普通人群的大腦訊號。

中風患者睡眠困難的報道由來已久,但人們對睡眠不良背後的大腦訊號知之甚少,特別是當患者重返社群時。也不清楚夜間睡眠不好與白天睏倦和疲勞之間的關係。

研究人員利用多導睡眠圖( PSG )測試,評估了兩個晚上大腦的睡眠模式,發現與沒有中風的患者相比,中風患者入睡時間更長,睡眠效率更低,睡眠時間與臥床時間的比率。

多睡眠潛伏期測試( MSLT )也顯示,中風患者白天小睡或入睡的可能性較小,以彌補夜間睡眠不足。然而,他們比他們的同伴更容易在警惕性測試中出錯,增加了他們認知失敗或跌倒的風險。

重要的研究人員發現,儘管患者的睡眠效率降低,但兩組的總睡眠時間相似,這表明大腦睡眠-喚醒調節中心的損傷不太可能導致失眠。相反,研究人員認為,中風患者出現睡眠問題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的,例如更大的心理壓力、疼痛和不適以及體力活動水平的降低。

薩里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心理學教授安妮特·斯特勒說:

“我們的研究顯示,中風患者睡眠困難,可能影響整體恢復和生活質量。睡眠在幫助病人恢復健康方面的重要性不應低估,它有助於改善和保持身心健康。

“目前睡眠並沒有被納入中風康復的好指南,我們希望這個問題在適當的時候會被該組織重新考慮。利用良好睡眠的力量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恢復和生活質量”。

https : / / www . surrey . AC . uk /新聞/失眠-可能-長期副作用-中風

發表於:醫學研究新聞|醫學狀況新聞

艾蒂根·耶爾馬茲博士

艾蒂根·耶爾馬茲博士和他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他們可以從卵母細胞中產生單倍體人類胚胎幹細胞。他們將這項技術與CRISPR – Cas9相結合,生成了一個基因組圖譜,其中包含了18000多個基因的功能。

林恩

奇-林恩因其對最佳生物標記頻率的研究而獲得了Metrohm年度年輕化學家獎,這不僅是因為這項研究的新穎性,還因為他對如何應用生物標記頻率的研究。確定用於多市場生物感測器的最佳生物標記頻率具有廣泛的用途,從快速癌症篩選方法、幹診斷、提供個性化藥物以及幫助在共病成為問題之前檢測共病。

喬納森·溫菲爾德博士

阿斯利康Jonathan Wingfield教授介紹了與實驗室和Waters合作開發高通量質譜平臺的情況。

Comments

comments

100個菸民中到底多少會得肺癌?答案肯定讓你意外!

leonhard38阅读(470)

文| 菠蘿

吸菸和肺癌的關係非常明確。90%的肺癌都和吸菸有關,如果沒有香菸,肺癌會是一種罕見癌症。

但有個問題困擾著很多人:100個吸菸的人裡,到底多少會得肺癌?多少會死於吸菸?

是1%,10%還是50%?

這個答案很重要,因為每個菸民都會用一句話安慰自己:“某某抽了一輩子煙,活到90多!” 雖然抽菸有害,但如果抽菸中招比例很低,勸人戒菸是不是沒有必要?

今天,菠蘿就給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一)

關於吸菸和戒菸對肺癌發生率的影響,歐洲研究最多,而且幾篇論文結論都類似。

2004年,著名的《英國癌症雜誌》發表了經典論文[1], 詳細統計了英國等歐洲國家不同群體男性的肺癌死亡率。結果如何?看下面這張圖就知道了。

總結幾篇文章,幾個結論非常清楚:

所以,回答最開始的問題:一輩子吸菸的人,多少會死於肺癌?

答案是6個抽菸的人裡面會有1位75歲之前就會死於肺癌,如果範圍縮小到每天抽菸量超過5支的群體,那麼4個人裡,會有1位死於肺癌。

所以,很多抽菸的人沒有死於肺癌,是很正常的。

說白了,賭抽菸會不會得肺癌就像玩俄羅斯輪盤,6個孔裡有一顆,或兩顆子彈。確實很多人不中槍,但你敢扣動扳機麼?

我之所以不停宣傳戒菸,是因為幾乎每天都會看到下面這樣的悲劇。

除了“唉…..”,我不知道說啥好。

戒菸很難,但所有得肺癌的人,都成功戒了。

可惜,這時通常已經太晚了。

(二)

如果不怕16%~25%的肺癌概率,是不是就隨便抽菸呢?

當然不是!

因為肺癌只是吸菸導致人死亡的一小部分原因

美國研究發現,吸菸致死原因裡,只有不到1/3是由於肺癌,和肺癌同樣高比例的,還有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除此之外還有肺部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粗略換算一下。

剛才說吸菸多的人,有25%概率死於吸菸導致的肺癌。按照這個比例,這些人會有28%概率死於心血管疾病,18%概率死於肺部疾病, 7%死於吸菸導致的其它癌症,9%死於吸菸導致的其它疾病。

加起來,25+28+18+7+9=87%

香菸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殺人最多的毒品“,並非浪得虛名。

這是75歲的概率,再早點,比如65歲呢?

查查資料就知道,菸民有35%的概率,在65歲會死於吸菸帶來的各種疾病。也就是說,雖然現在人均壽命已經接近80歲,但一輩子抽菸的人,1/3活不過65歲。

吸菸讓人平均少活12年!資深菸民幫社會節約了大量醫保,也算是活雷鋒了。

記住:

1:抽一輩子煙,不得肺癌的幸運者很多,但能不死在它手上的人很少!

2:所有得肺癌的人都戒菸成功了,但你不用等到那一天!

參考文獻:

1.The cumulative risk of lung cancer among current, ex- and never-smokers in European men. Br J Cancer. 2004 Oct 4; 91(7): 1280–1286.

Comments

comments

戰爭研究表明腦震盪使大腦易受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影響

leonhard38阅读(602)

在過去的三年裡,數百名家庭暴力倖存者已經通過神經學家格林尼斯·齊曼的鳳凰診所的大門。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問,甚至他們可能是如何受傷的。“我實際上聽到一個病人告訴我,唯一問她是否有人對她這樣做的人是一名護理人員,因為她被推上救護車,”Zieman說。”丈夫就在她的擔架腳下。” ”

雖然許多病人最初尋求診所是因為身體症狀,如頭痛、疲憊、頭暈或睡眠問題,但Zieman說,她的研究顯示焦慮、抑鬱和PTSD通常是最嚴重的問題。

在急診室裡,大約70 %的受虐待者實際上被認定為家庭暴力的倖存者。這是一場隱藏在祕密和恥辱中的健康危機,Zieman通過她在Barrow腦震盪和腦損傷中心的工作揭露了這一危機。

她說這是第一個專門為家庭暴力倖存者治療腦外傷的專案。

齊曼說:「大約百分之八十一的病人頭部受到如此多的撞擊,他們失去了計數,與運動員相比,這是天文數字。」

zieman說,不僅僅是受傷的數量使這些病人的情況如此複雜。

“一個單一的腦震盪很難治療,但這些病人已經超出了這個範圍,”她說。“與運動員不同,如果你願意的話,他們沒有在受傷之前恢復的奢侈。” ”

據估計,家庭暴力每年影響1 000萬人。頭部和頸部受傷是一些最常見的問題,Zieman正在揭示腦外傷的頻繁程度是圖片的一部分。

然而,她說,由於對虐待相關問題的嚴重性缺乏認識,許多幸存者沒有得到明確的診斷。許多人因為認知障礙而受到指責。

Zieman說:“他們被貼上這些可怕的標籤已經很久了。”。“最後,這不僅僅是他們的錯,這些問題背後有一個真正的醫學原因,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

有關家庭暴力和創傷的資料很少,因為報告太少,但Zieman說,他們的初步發現表明,這種情況比以前想象的還要普遍。

2016年對該專案患者(幾乎所有女性)的醫療檔案進行的審查發現,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因受傷而去看醫生。88 %的人因虐待而頭部受傷不止一次。

zieman與當地的家庭暴力庇護所合作,以確定可能患有腦損傷的婦女。工作人員將把他們送到Zieman的診所,在那裡他們的身體症狀,如頭痛或頭暈,可以得到治療,以及虐待他們的認知和情感影響。多虧了贈款和私人捐款,齊曼說,不管人們是否有保險,醫療都是免費的。

Barrow的社會工作者阿什利·布賴德韋爾( Ashley Bridwell )與齊曼( Zieman )攜手合作,幫助腦損傷倖存者管理生活。她說:“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填寫申請表、記住約會、或者能夠給出可靠的社會或病史——考慮到他們的經歷幾乎是不可能的。”。

bridwell六年前幫助啟動了這個專案,此前他與無家可歸者社群進行了接觸,並意識到許多客戶因家庭暴力而腦部受傷。她說病人經常有長期的情感和身體虐待史。許多人因反覆輕度腦外傷而有認知障礙。

病人有時會出現一系列看似無法解釋的症狀。布賴德韋爾記得有一個人因為健忘而失去了工作。那女人以為她得了老年痴呆症。

Bridwell說:“為了讓她進來獲取一些關於頭部受傷的資訊,以及關於頭部多次撞擊會如何影響你的記憶、注意力、注意力、處理速度的資訊,這對她來說非常有效。”。

這一診斷為她提供了一種談論和理解私人鬥爭的新方法。“他們意識到這不是他們的錯,”Bridwell說。

Zieman說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創傷對這個人群影響很大。

“這一人群情緒症狀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我們在其他患者身上看到的,”她說。

zieman說,我們對重複性腦損傷的影響以及如何更好地治療它的認識還處於早期階段。家庭暴力的創傷只會使情況變得複雜,但她看到的倖存者仍然是她最喜歡治療的物件。

“我覺得我們可以為這些病人帶來最大的不同,”她說。

這個故事是NPR、KJZZ和凱澤健康新聞報道合作的一部分。您可以在Twitter上跟蹤威爾斯通: @ wstonerports。

shots是NPR科學版健康報道的線上渠道。我們報道的新聞可以改變你的健康狀況,並顯示政策如何塑造我們的健康選擇。尋找最新的研究和醫療,以及商業方面的健康。你的主人是斯科特·亨斯利和南希·舒特。您可以通過我們的聯絡方式聯絡Shots團隊。

Comments

comments

好訊息,京津冀醫用耗材聯合採購,部分手術將更省錢!

leonhard38阅读(279)

京津冀公立醫院第一批醫用耗材聯合採購工作完成!

可能大家覺得這是公立醫院和政府的事,跟自己沒什麼關係。但其實,這與大家看病息息相關,因為醫用耗材聯合採購省錢了,部分老百姓做一些手術時也就便宜了。

那麼這個醫用耗材聯合採購是怎麼省錢的呢?

今天,三地衛生計生委在天津召開新聞釋出會,會上通報了聯合採購工作的完成情況,以後患者在看病時將感受到六大類醫用耗材價格的整體下降。

成果

三地聯合節省耗材採購費用8億元

據瞭解,本次醫用耗材聯合採購,共涉及179家企業申報的六大類品種(心內血管支架類、心臟節律管理類、防粘連類、止血類、人工關節類和吻合器類)共32357條產品。

心血管支架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毛羽介紹,過去,生產廠商在京津冀三地,採取的是不同的價格政策,比如同一品牌的支架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價格都各不相同。這次通過聯合採購,三地公立醫院的採購價格將趨於統一,而且採取就低趨同原則。

經反覆測算比對,採購結果能夠覆蓋三地醫療機構目前臨床需要的產品,能夠保障使用,滿足基本需求。“產品仍然是現在在用的,供貨廠商和生產廠商有可能沒有出現變化,變化的只是價格,”毛羽介紹。

按照六大類產品2016年三地歷史採購總金額約53億元測算,執行本次聯合採購結果後每年可為三地公立醫院節約耗材採購費用超過8億元,整體降幅達到15%

過程

聯合採購獲取“歷史採購最低價”

此次聯合採購工作的開展首先是搭建京津冀醫用耗材聯合採購平臺,隨後三地分別開展歷史採購資料網上填報,收集整理三地醫療機構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臨床使用過的六大類相關產品,並找出每個品規的最低價格,即“京津冀歷史採購最低價”。

為充分發揮專家優勢,保證集中評審全過程公平公正,三地共同組成若干專家組,以整理出的“歷史採購最低價”為基礎,結合其他各省的同類產品的價格以及在使用過程中瞭解的價格情況,跟不同產品的生產廠家談判確定產品“參考價”,或直接以產品的現行最低價作為“參考價”再由廠家確認。

人工關節 來源:全景網

毛羽表示,原來企業一對一跟醫療機構談判時,價格是不公開的,這次通過聯合採購將參考價公開後,過去特殊性的談判價格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一些生產廠商過去給過一些大醫院的優惠,現在就得給三地所有公立醫院。

“他們一開始是有牴觸的,但過去他們要一家一家醫院去談,現在是京津冀三地市場一起,市場份額更大了,多數廠商還是接受以量談價。如果專家談判的價格生產廠商不接受,就需要使用產品的醫院再去談,但醫院還是會以專家組的建議為依據來談,成交的價格必須上網備案,這個結果是公開的,所有的醫療機構和廠商都能看到。”

據瞭解,目前採購結果已具備在京津冀三地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內共同執行的條件,並將實現採購目錄中全部品種網上採購。

未來

患者需求量大的醫用耗材優先聯合採購

毛羽表示,聯合採購的醫用耗材品類,以患者需求量大、價格偏高的優先,以後加入聯合採購的品類也將遵循這一原則。

“聯合採購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實現在用產品價格的日趨合理,達到促進使用合理的目的。在這項工作中,除了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北京市藥監局、發改委、工商局等都有自己的職責,發改委要監督耗材定價是否合理;食藥監部門要檢查供貨渠道是否正規、產品是否合規;衛生計生委要監督醫用耗材使用是否合理。總之,希望通過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為患者創造更加舒適合理的就醫環境,”毛羽說。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關於老年體弱成人糖尿病管理的新指南

leonhard38阅读(599)

新的指南已經出版,關於管理老年人糖尿病,包括首次如何管理治療特別虛弱。

這份指南是由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的大衛·勞特博士領導的糖尿病醫學、初級保健和老年醫學專家合作編寫的。

它將建議臨床醫生幫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獲得最大的治療選擇,並首次包含指導如何和何時停止糖尿病治療特別虛弱的成年人。

應變博士說:“老年人被系統地排除在臨床試驗之外,他們對糖尿病管理有著截然不同的抱負。這一指導意見將糖尿病老年人牢固地重新置於目標設定的中心,確保商定適當的目標,以實現儘可能高的生活質量,而無需繼續進行不會帶來任何益處和可能造成傷害的治療。” ”

這項研究是與英國國民保健系統合作進行的,上個月出版了印度糖尿病醫學雜誌《英國糖尿病雜誌》。

報告作者希望最終納入GPs國家指南,為GPs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提供建議,以減少併發症,提高生活質量。

指南將立即在德文郡各地採用。提交人希望地方衛生和保健專員將在自己的地區採納和執行這些原則。

英國糖尿病高階臨床顧問巴夫·卡爾西說:“糖尿病患者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該得到正確的護理和支援,這意味著他們接受的護理需要進行調整和調整,以適應每個人不斷變化的需求。例如,老年人和可能體弱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優先事項,例如安全和生活質量。

“我們感到非常高興的是,這些新指南將首次幫助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提供量身定製的支援,並幫助他們審查和決定是否停止對特別虛弱的成年人的糖尿病治療。

他說:「我們希望這些指引對糖尿病長者的生活有積極的影響。” ”

英國新聞/研究

釋出於:醫療狀況新聞|醫療保健新聞

艾蒂根·耶爾馬茲博士

艾蒂根·耶爾馬茲博士和他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他們可以從卵母細胞中產生單倍體人類胚胎幹細胞。他們將這項技術與CRISPR – Cas9相結合,生成了一個基因組圖譜,其中包含了18000多個基因的功能。

林恩

奇-林恩因其對最佳生物標記頻率的研究而獲得了Metrohm年度年輕化學家獎,這不僅是因為這項研究的新穎性,還因為他對如何應用生物標記頻率的研究。確定用於多市場生物感測器的最佳生物標記頻率具有廣泛的用途,從快速癌症篩選方法、幹診斷、提供個性化藥物以及幫助在共病成為問題之前檢測共病。

喬納森·溫菲爾德博士

阿斯利康Jonathan Wingfield教授介紹了與實驗室和Waters合作開發高通量質譜平臺的情況。

Comments

comments

女教師年輕時愛穿高跟鞋,52歲時一百米路都走不了,不得不提前退休

leonhard38阅读(484)

偉大的藝術家達芬奇曾稱讚,足是人類發展的藝術傑作,每隻足大約有100個複雜的元件,其中,包括26塊骨頭、33個關節,和與之相聯的肌腱韌帶。人體骨骼大約25%集中分佈在足部。

每個人每年平均行走大約1000英里。每奔跑1英里,足會承受相當於110噸的載荷。這種高強度負重導致全身大約20%骨骼肌肉問題發生在足部,足部傷病發病率高達7%。

明天是“529全球愛足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中心足踝專家、主任醫師苗旭東要特別提醒老師、櫃檯營業員、乘務人員、護士、飯店服務員等需要長期站立的職業女性:從年輕時就要特別注意保護自己的足部,不然到中年以後要吃苦頭。

年輕時愛穿著高跟鞋講課

52歲女教師不得不提前退休

今年54歲的李老師曾經是一位中學英語老師,她自小就是“平足”。

所謂平足,就是腳底整個是平的,從內側面看,沒有一個弓形的弧度。

年輕的時候,平足並沒有給李老師帶來困擾。她是個活潑外向的姑娘,喜歡打扮,喜歡運動,平時給學生講課的時候,她總愛穿個長裙,配上高跟鞋,儀態萬方。

那個時候沒有那麼多醫學科普的,我也沒覺得平足有什麼,就外形上稍微有點不一樣,也沒當回事的。

李老師回憶當年。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40多歲的時候,李老師走路開始腳痛。一開始是偶爾痛,後來是每天痛。李老師不得不脫下心愛的高跟鞋,換上平跟鞋。

這個時候,李老師已經是學校的業務骨幹了,自己當一個班的班主任,同時還要上三個班的英語課,一天站上五六個小時是正常的,站上七八個小時也不少見。

她的腳越來越痛,越來越痛,到52歲的時候,她連走一百米路也吃不消了,站立上課對她而言已經是很痛苦的事情,每天站2個小時都讓她覺得無法忍受。

在去過N家醫院試過N種治療方法無效後,她找到了苗旭東主任。經檢查,李老師的平足,因為常年的站立、穿高跟鞋等因素,已經發展成了“平足症”,她的脛後肌腱(維持足弓形態和足內翻動作的主要動力肌腱)已經斷裂,跟骨外翻,需要做矯形手術。

你不能坐著講課麼?

苗主任問她。

不行的,講課還是要站著講,哪能老是坐著。

因為覺得自己無法再勝任教學工作,李老師不得不在52歲時就提前退休。苗主任後來為她做了手術。曾經活潑好動的李老師當時的心情很灰暗,覺得自己的後半輩子恐怕是要報廢了。

今年,苗主任有一次在電視臺做直播的時候,接到一路熱線電話,好巧就是李老師打進去的。李老師在電話裡恢復了熱情開朗的語氣,她再三感謝苗主任,說她原本以為自己再不能正常走路了,可手術後,她恢復得很好,現在每天在西湖邊散步。

正常足

平足

平足發展成平足症的機率是普通人的10倍

苗旭東主任說,其實平足的人挺多的, 100個人裡起碼有7個。

怎麼看自己是不是平足?光腳,足底沾水,找一個乾燥的地板或者報紙,用平常的力道踩踏上去,看腳印。

正常的腳印應該是在前後腳掌之間,腳的內側缺少一塊。如果腳印是非常完整的,前後腳掌之間過度平滑,幾乎沒有明顯的弧度,那要考慮是扁平足。

或者也可以拿一雙你常穿的鞋子,根據鞋底磨損部位的位置來判斷。正常足弓的鞋底磨損部位為前腳掌正中心和後腳掌中間;扁平足的鞋底磨損部位為前腳掌的內側和後腳掌的外側。

當然,最準確的判斷方法就是去醫院拍張片子讓醫生看一看。

大部分的平足都沒什麼問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部分平足者會變得足部容易疲勞,站久了會感覺痠痛不適,不能長時間行走,嚴重的還有腳跟外翻,前腳、中腳發展畸形等。這就發展成“平足症”了,平足症是需要治療的。

平足者發展成平足症的機率是普通人的10倍以上。

中老年女性要特別注意平足症,女:男=10:1

原來不是平足的,到後來變成“平足症”的也不少。隨著年齡的增長,脛後肌腱勞損鬆弛,就會導致內翻肌力不足,足弓逐漸塌陷。

中老年女性要特別注意這種繼發性的平足症。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水平大大下降,肌肉、韌帶會因此變得鬆弛,可這時體重反倒有可能增加,給足部帶去更大的負重。

而且現在五十來歲的女性,對運動的要求還很高,高跟鞋、廣場舞、戶外旅行等等,都會給足部不小的壓力。

因此,平足症的發病率上,中老年女性要大大高於男性,女:男=10:1

足弓是維持人體行走跳躍的正常保護裝置,用來保護通過腳底的血管神經。要是足弓塌陷了,腳底整個和地面接觸,血管神經就會被壓迫。

預防平足症

你現在就可以按以下措施開始做了

平足症不是一天兩天短期造成的,平足者及女性需要長時間的養成良好的用足習慣,愛護自己的腳。

苗旭東主任提供了以下護足措施,一條條照著做,起碼可以延緩或減少平足症的發生。

一、平足者不要穿有跟的鞋,中跟鞋也不要穿,坡跟鞋也不要穿。

女性實在要穿帶跟的鞋,鞋跟不要超過5公分,且穿高跟鞋時不要站立太久。像李老師那樣穿著高跟鞋講課是絕對不建議。

二、有先天性平足或遺傳傾向者,幼年起即應鍛鍊小腿和足部肌肉,增強其肌力,同時減少負重過度或防止疲勞。

普通人正常生理活動,一天走六七千米的距離,就差不多了。長馬之類要跑幾十公里的運動,對平足者不太建議參加。

三、有機會可以多在沙灘或草坪上赤腳行走。

四、每天臨睡前最好用熱水浸泡雙腳10~15分鐘,浸泡後立即作按摩,促進血液迴圈,加快足弓的疲勞恢復。

五、減輕體重以減小足部負重;不要持續站立,上下樓梯不要太頻繁,不要抱著太多重物行走。

平足症一般先採用保守治療,用理療、藥物、護具支具等規範治療3-6個月無效,且進行性加重的,才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效果還好的。但如果我們能通過日常注意儘量減少它的發生,那就更好了。

天熱當心家養寵物!最近這種意外高發,杭州有醫院20天接診800多傷者

湖邊散個步,杭州男子脖子一陣劇痛,差點丟了命!

“蛋疼”可能是一種很嚴重的病!16歲男生害羞拖延釀成終身遺憾

愛吃麵條的女人更易抑鬱?想要天天好心情,不妨這樣來飲食

記者 謝謹憶 通訊員 方序 魯青

Comments

comments

每天暴走15公里,當心走出“足跟痛”

leonhard38阅读(548)

走出足跟痛

市民張先生因體重達至80公斤左右,為了減肥,便每天暴走15公里。就這樣走了半個月以後張先生一站起來就覺得右腳後跟隱隱疼痛,再後來就是鑽心痛。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原來他患上了“足跟痛”。

為何會走出足跟痛

行走、跑步或跳躍時,跟腱承受著巨大的負荷,甚至是體重的數倍。跟腱是人體最強壯的肌腱,由小腿後方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共同延續融合而成。在正常健康的跟腱組織中,跟腱在腱鞘內自由的滑動。

反覆的、過度的滑動引起炎性反應,損傷的組織細胞釋放出大量的化學物質,導致血管滲透性增加,血細胞滲漏到組織中,肌腱和腱鞘之間摩擦力增加,最終引起疼痛以及肢端的腫脹。

上述張先生的這種情況是典型的因頻繁行走後出現的運動損傷,跟他沒有掌握好合適的健步走動作以及合理的強度有關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建議成年人每天進行累計相當於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所以,提醒您鍛鍊最好不要過猶不及,減肥不成反傷身。

那麼除了要適度運動外,如果既想跑步又想保護腳踝,還需要做些什麼預防足跟痛呢?足跟痛都有哪些表現呢?如果真的患上足跟痛了又該怎樣做如何治療?需要手術嗎?

帶著這些疑惑,我們邀請到著名足踝外科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徐海林教授於5月29日“全球愛足日”這一天的18:00-19:00,做客骨科大夫(ID:gukedf)微訪談,與您一起”撩”下足跟痛,為您全面講解足跟痛的防與治,並結合您所提出的問題進行鍼對性答疑。

如果您有關於足跟痛方面的疑惑想要諮詢專家,可以在,屆時,您的問題將有機會在視訊直播中得到回答!

徐海林,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足踝外科中心主任醫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糖尿病足治療中心執行主任,全國足踝外科培訓中心執行主任。

社會任職: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足踝外科學組祕書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足踝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SICOT中國部足踝外科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骨科學分會足踝外科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足踝學組副組長。專業特長:足踝外科、創傷骨科、糖尿病足保肢治療。曾先後在瑞士、法國、美國著名的足踝中心擔任訪問學者,在拇外翻、平足、踝部韌帶損傷、踝關節置換、糖尿病足保肢治療、足踝部骨折等方面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多次在國內外足踝領域的學術會議上擔任講課專家和主持,是足踝外科領域的知名專家。2016名醫百強榜足踝外科TOP 10。

專業擅長:足踝部疾病,包括骨折、踝足痛、畸形、運動損傷、創傷後遺症的診斷和處理。在拇外翻、平足、踝部韌帶損傷、踝關節置換、糖尿病足保肢治療、足踝部骨折等方面居於國內領先地位。

門診時間:週二、週四上午(08:00-12:00)

“5.29全球愛足日”,取自中文“我愛腳”的諧音,節日的建立旨在大幅提升全球足健康水平,提醒大家善待足踝,更好地享受生活。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