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待字閨中讀者深入思考後的投稿,提出了三個關鍵點。 這三個點也是否定比特幣是一種貨幣的主要論點,那他們的論據是否夠強呢? 請看正文部分。
小編說:昨天的直播預告《 在線直播 | 區塊鏈時代,你不願錯過的機會 》,收到很多反饋,非常感謝大家,請大家務必加運營助手的微信獲取優惠。
簡單幾點說明:1)有學生覺得價格有些高,加助手微信之後,出示學生的證明,可優惠至12元。 2)儘管這是一個直播,但時間上沒有限制,如果當時大家沒有時間,後面大家可以隨時聽錄音,向cheng老師提出問題,我們會組建一個微信群,其中知識星球的用戶直接向cheng提問就 好。
正文
—
關於比特幣的巨大爭議之一就是到底比特幣是不是一種貨幣。 在比特幣發明人中本聰最初的設想裡,他把比特幣稱為一種電子現金系統。 不過同時他也把比特幣稱為一種社會實驗。 恐怕那個時候並沒有人能想到一個社會實驗能到達今天的這個規模和影響力。 關於比特幣是不是一種貨幣,正反雙方都有各種各樣的說法,這篇文章希望能給你帶來一點新的想法。
貨幣是個很有意思的概念,我們從自己錢包裡抽出一張錢,每個人都會說這就是一種貨幣。 可是如果真的要定義什麼是貨幣,卻會法先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 嚴格說來,我們錢包裡的現金是所謂法定貨幣的一種物理表現形式。 那什麼是法定貨幣呢? 我們先看看另一種常見的法定貨幣—銀行賬戶中的錢。 銀行賬戶中的錢本質上就是一組數字,但是卻能夠用這組數字去轉賬或者買賣東西,根本原因就在於國家承認這組數字,認為這組數字有價值,允許用於交易。 所以法定貨幣裡的法定二字就是說的國家的認可。 法定貨幣其實就是國家承認的貨幣。 法定貨幣或者簡稱法幣是我們現實中最常接觸的一類貨幣,基本上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它。 但是法幣並不是貨幣的全部,貨幣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通常認為貨幣是一種交易的中介物。 歷史上出現過各種各樣的交易中介物,有一些看起來還很奇特,比如大家熟悉的黃金白銀,二戰時期戰俘營裡的香煙,甚至在更古老的時期,貝殼也充當過交易中介物 的角色。 這些交易中介物最終都能稱為貨幣。 但是如果要給貨幣下一個簡單清晰的定義,卻沒有那麼簡單,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一些不同的定義方式。 不過各種定義中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共識,那就是通常來說貨幣有兩個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交易的載體,二是能夠作為價值儲備的手段。 從這兩個角度出發,我們來看看一些對比特幣的看法。
有一種說法是比特幣的交易速度太慢,不足以支撐其成為一種貨幣。
這種說法有他的意義所在。 確實由於比特幣的分佈式特性,要真的被全球確認,所需要的時間並不是一個小的數字。 幾分鐘才能確認很正常。 而這相對於某些交易方式來說,確實太慢。 要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對交易速度的要求會非常高,通常會用毫秒來衡量。
但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比特幣的設計保證了最慢也就這麼慢,不可能更慢了。 而現實世界中比這個更交易其實並不少。 舉個例子,你現在手裡有 100 元現金,要把這 100 元現金交易給另一個人。 如果這個人距離你很遠,那麼這個交易的速度顯然會慢到令人髮指。
當然了,我們不太可能再做這種拿現金給別人的事情。 因為我們有更快捷的銀行轉賬。 但是要知道,銀行間方便的轉賬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 有很長一段時間,公司發薪水是有專人去銀行把現金取出來,然後發給員工。 而得到現金的員工又需要自己去銀行櫃檯把現金存進自己的賬戶。
遠距離的轉賬就更為麻煩,需要填匯款單,用郵局的方式進行郵寄。 對方收到匯款單之後再拿著匯款單去兌換成現金。 其中所花的時間就取決於郵局能多快的把匯款單送到對方手上。
甚至在20年前,雖然已經有了借記卡等銀行系統,但銀行之間卻不能方便的進行跨行轉賬。 普通人要給不同的銀行轉賬,仍然還是要換成現金然後去櫃檯存入。
現在大家已經用的熟練的不能再熟練的移動支付也不過幾年的短暫歷史。
這種交易速度的提升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需求的驅動。 隨著交易量的上升,對快速交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最終快速的交易就會被不斷的被創造出來。 而這在比特幣世界也同樣存在。 如果對一種場景的需求足夠巨大,那麼自然會有人想辦法做出解決方案。
就做一個頭腦實驗。 開一家比特幣銀行,商家和消費者都在這家銀行里有比特幣賬戶,那麼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就完全可以在銀行內部完成,銀行內部暫時維護一套賬本來幫忙進行確認, 在合適的時間再把相關的交易寫入比特幣網絡。 甚至更徹底一點,可以完全不寫入比特幣網絡,所有的交易只要是發生在銀行的客戶之間,就完全由銀行來記賬,只有在提現和存入比特幣的時候才走比特幣網絡 。 這樣的交易速度就不會比現有的任何交易系統慢。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這不符合比特幣的去中心化。 現實世界中其實本來就會根據需求衍生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比如同樣是美元,進行交易的時候可以用現金,可以用支票,可以用信用卡。 況且事實上在比特幣網絡中剛才那個頭腦實驗中的的系統已經廣泛存在。 各大比特幣交易所就是使用的這種方式。 這也就是為什麼交易所能夠做到極低的交易費率,以及非常快的交易速度的原因。 或者反過來說,因為交易所有這個需求,所以比特幣自然出現了這種交易方式。
在其他領域裡這種交易方式還沒有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 一種是其他的支付方式已經在這種領域中做到足夠好,所以沒必要使用比特幣再去重新發明輪子。 另一種可能是還沒有足夠的需求讓人有動力去開發這種服務。 事實上,很多東西並不是個非此即彼的競爭,並不是說比特幣能用於交易,那麼它就需要全面乾掉現有的所有交易系統,這恐怕也是一種太過分的想像。 試想一下,如果真的有這種可能的話,那麼世界上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種交易方式呢?
第二種說法是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太大,不適合作為一種貨幣。
是的,至少對於法幣來說,價格波動確實會讓一種法幣陷入危險。 每個國家都會傾向於讓本國法幣更穩定一些。 比如瑞士就非常在意自己的法幣穩定。 如果瑞士法幣和歐元的兌換率波動太大,那就有可能影響其他國家到瑞士的投資經營活動。 而比特幣在穩定這件事上名聲確實不好。 09 年至今已經有多次在短時間內下跌 90% 以上的歷史。
比特幣的不穩定目前是一個事實,以後是否會慢慢的穩定下來,這不是一個非常容易做出的結論。 但是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所謂的不穩定到底是和什麼相比。 和美元這種世界級的法幣比,那當然是不夠穩定。 但是拿現在的比特幣去和美元競爭,我們是不是有過於樂觀或者說對比特幣太苛刻了點。 要知道,即便是在 2016 年 12 月的最高點,比特幣的總市值只是 3000 億美元左右。 與此對應的是,美國蘋果公司目前的市值是 9000 億美元。 比特幣的總市值還比不上蘋果公司的三分之一。 要用這樣一個小體量的東西去和一個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進行對比,似乎並不合適吧。 相反如果把目光放的更廣一點,看一下全世界,很多排名靠後的小國家的法幣,其穩定性反而低於比特幣。 有不少國家甚至都不足以支撐本國的法幣而只能轉而使用他國法幣。 所以如果從法幣的角度出發,我認為比特幣現階段應該是一種不太穩定的貨幣,但是它仍然能夠在世界上穩定和不穩定的法幣之中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對於比特幣來說和價格波動太大有點關係的還有另一個說法。
持有比特幣的人都預期比特幣會上漲,所以大家會傾向於不花掉比特幣,而是持有比特幣。
這個問題的說法本質是說比特幣不會被用來交易。 那麼我們可以考慮下,交易是取決於什麼? 很多時候交易其實是取決於買賣雙方的估價,當估價不一致的時候就更容易產生交易。 賣方覺得自己賣的價錢高,而買方覺得自己買的便宜,這是交易產生的常態。 舉個極端的例子,假設有一個人願意把一棟房子賣一個比特幣,這時候即使大家都認為比特幣會上漲,但是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並不認為比特幣最終會上漲到值一套房子 ,結果就是願意交易的人會有很多。 也許每個人都會認為比特幣會上漲,但是每個人認為上漲的幅度並不見得一樣。 這個差額就會有交易的產生。
另一個可以作為依據的是,所有人如果都只會囤積但不使用,那麼比特幣的交易網絡就不應該是越來越擁堵,應該是使用的人越來越少才對。 但事實上,比特幣的交易數量是在上升,雖然很多交易可能是所謂的炒幣,這和直接進行商品交易有一定的不同。 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說,炒幣本質上就是和法幣之間的兌換,也可以理解為當用法幣來給比特幣進行估價的時候,大家的估價並不相同,這才促成了交易。 而法幣又在被大家用來進行現實世界中的交易。 所以即便這種情況下比特幣並沒有進行直接的商品交易,但是通過法幣的一層中轉,整個經濟系統中還是可以看到比特幣和商品交易之間的間接關係。
最後我們還可以換一個相反的角度來看,如果預期上漲就會導致囤積,那麼能不能說如果預期一個貨幣將來會貶值,人們就會傾向於把這個貨幣花掉呢? 現實中顯然不是這樣,大家對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法幣的預期幾乎都是貶值,但現實世界中錢並沒有都被花掉,還是有很多人在存錢。 囤積和花費的決定因素非常之多,遠不是一個預期上漲所能決定。
甚至真的全世界所有人都預期比特幣會上漲,不再賣出比特幣。 那麼比特幣反而會變成一個非常優秀的價值儲備貨幣,這反而完成了貨幣的價值儲備這個重要的功能。 這其實就類似於黃金一樣。 現在已經幾乎沒有人用黃金進行直接的商品交易,但是仍然有人買入黃金保值。
比特幣目前在某些領域已經具備合格的交易功能,同時比特幣也具備了價值儲備的功能。 擁有這兩項貨幣的重要職能,我認為比特幣理應被視為一種合格的貨幣。
知識星球
—
待字閨中官方區塊鏈知識星球——最懂區塊鏈的人都在這裡。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