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質量的探討,經過了上百年的討論,從培根對質量的解釋就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到牛頓提出的慣性力,慣性質量。再到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對質量的探討–質能方程。這些無一都想探討出質量究竟為何物?質量究竟如何誕生?
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E=mc²反過來寫就是m=E/c²,也就是能量可以轉換成為物質,但是質能公式不是能量與質量的“轉化定律”。在物質各種反應中能量和質量都應該是各自守恆的,否則,科學就會丟失正確的方向。
1964年,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發表了一篇學術理論文章,提出一種粒子場的存在,預言一種能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認為,這種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誇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其他粒子在這種粒子形成的場中遊弋併產生慣性,進而形成質量,構築成大千世界。
我們都知道氫彈爆炸是由氫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這是質量轉變成能量的過程,但是原子序數到了鐵以上的元素時,聚變就不再釋放能量了,而是吸收能量,這就是能量轉變成質量的過程。
ADVERTISEMENT
比如:在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過程中,水吸收了能量,使生成的氫氣和氧氣比水中的氫和氧具有更高的能量。在這個過程中,質量守恆,能量也應該守恆。
再如: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碳和氧氣就應該是吸熱過程,因為我們燃燒碳(樹木)生成二氧化碳能放出大量的熱。
第一,我們要知道常規能量是不能轉化為質量的,而只能在各個物體之間轉移和各種能量形式之間轉化。
第二,對於能量轉變為質量目前觀點有兩種。第一種是要求極高的能量熱量。目前的核反應能量根本達不到那個水平。
理論上,在宇宙大爆炸瞬間產生的能量是可以滿足的,而後再通過能量的減小擴散冷卻,能量才會轉化為物質。第二種就是藉助於現在還不可知的暗能量或者反物質。因為這二者與現存的物質能量還有理論現存的正物質有著相反的性質,因此存在著能量向質量轉化的可能。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葉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