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暖心故事眾籌騙局突顯出​網路​平臺的信任危機,警惕身邊偽裝的騙局

信誰都不希望被期騙,但是在生活中依舊會有層出不窮的騙局出現。那麼最近網曝暖心故事眾籌騙局,因分贓不均其中一人揭發了騙局,才得以公示於天下。如果不存在這樣的意外,一切似乎是那麼的平靜。

暖心故事眾籌騙局 始末

美國新澤西州一對夫婦和一名流浪漢被指控通過編造暖心故事,利用公眾集資平臺GoFundMe籌集40多萬美元。新澤西州伯靈頓縣檢察官斯科特•科芬納(ScottCoffina)11月15日表示,這對名字叫凱特•麥克盧爾(KateMcClure)和馬克•達米科(MarkD’Amico)的夫婦,以及流浪漢約翰尼•博位元(JohnnyBobbitt)將面臨二級盜竊和陰謀欺騙盜竊的指控。

目前,他們被控二級盜竊罪,如果罪名成立,將面臨5年到10年監禁。GoFundMe已表示,會把籌得的40.3萬美元償還給捐款的14000人。

網路捐助愛心氾濫還是道德綁架

這樣的故事可能也經常在在我們的身邊有發生,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本身也不想知道被欺騙。就像戀人間的經典語錄:「你要麼就騙我一輩子,不要讓我知道真相!」

「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孩子」

「救救我可憐的父親」

「姐姐,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相信在您的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裡總能時不時看到類似這樣有著揪心標題的求助資訊,而這些求助資訊,多數來自於網路眾籌,各種互助平臺。經常也會有將信將疑的心理,說實話有時候不免想多問幾句,因為身邊很多人都轉發過,人家都那樣困難了,你說太多不是找捱罵嘛。人心就是這樣。

再翻翻自己的輕鬆籌的捐贈記錄,發現一年不到自己也捐了幾百塊錢,而這些被捐贈物件幾乎都不認識,都是朋友圈朋友,同學,同事和親戚轉發的。

覺得可憐的就會捐贈幾十塊錢不等,內心也在默默的祝願快點好起來,希望能出一份薄力。似乎網路的高速發展,資訊的大爆炸把很多不相干的人通過網路聯絡起來。

你曾看過多少這樣令人心酸的新聞頭條?一場重疾拖垮整個家庭!走投無路的人,甚至在大庭廣眾面前下跪希望得到好心人的救助,叫人心痛。既使經常看到各種騙局爆光,還是願意相信那只是個例。

眾籌能否起來眾幫眾扶的作用?

眾籌本來籌的是自己的人脈圈,在平臺釋出需要朋友幫助支援資訊通過微信QQ發給自己的朋友,希望朋友幫自己解圍。這樣效率高,又不用一個個的去當面求人,不會影響到雙方的面子。確實是起到了非常不錯的作用。誰家天有不測風雲,日子過不下去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幫著轉發,捐款,眾人拾柴火焰高,那家人可能就此度過難關。真的是個很不錯的方式。

經過幾年的發展,眾籌被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體現在大病救助,生活救濟,創業專案,新產品和專案開發,農產品幫扶上,我們經常看到的就是在朋友圈的疾病救助了,這幾種眾籌裡,其中幾項的都有相應的回報和實物,而且時效性不高,大病救助又是最具特點的,時效性高,且多是無償捐助的,甚至現在平臺邊所有的服務費都免了,都是免費服務。

首先眾籌看病,你能把治病救命的錢都押在別人的愛心奉獻上?大病如山倒一樣,你真的撐的起,我們可以去眾籌平臺上看看,很多都是錢籌不夠的,而且需要時間。

另一方面心懷不軌的人發現了一個新的經營渠道,現在整個醫療互助都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釋出資訊,證據偽造等,騙局也在我們身邊潛行, 基本有些拿著這些錢做別的用途,吃喝玩樂去了。

在這裏想給大家分析一下幾個關於網路眾籌互助相關問題的思考,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1.面對朋友圈裏面的愛心眾籌,到底要不要給捐款?

有些人曾經藉助平臺獲得一些經濟上的幫助,所以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會給需要人捐一點點錢,從來不會介意對方的真假。感謝有這些大愛的人,讓那些可能真的需要輕鬆籌的人,得到一些安慰。

我極度認同一部分人的想法,自己做好事不需要別人來肯定,也不需要別人來回報,在自己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小額的給別人以一些幫助是沒有問題的。

2.當自己有困難時,要發起眾籌互助嗎?

真的到了萬不得已,山窮水盡,完全也借不動,無房無產可以賣可以抵的時候,適當用一下,可以緩解當下的資金危機。活著誰都不容易,每個人都拼了命在掙錢,希望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然而世界上事情總有些不確定性。體量到別人的生活也不易,別人的錢也是拼了命掙回來的,就不要費心思,用不太合適的方法,佔有對方的錢財物吧。

3.當下的中國人,需要愛心眾籌互助嗎?

如果我說不需要,我想肯定有很多人要想打死我,然後痛批我們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說實在的,我覺得咱國家還是很努力了,在人口基數這麼大的國家一步一步推動醫保制度改革,已經是很不容易了。除了借錢、捐錢,其實避免全家陷入經濟危機的解決之道就是將風險轉嫁給保險。現在市面上的險種有很多的選擇性。

4平臺臨監管是否能遏制騙局?

眾籌最具諷刺意味的地方在於,它最終歸結為專案發起者和獨立資助者之間直接的一對一關係。平臺只是那個關係的中間人:它連線二者,促進二者建立關係,但實際上不承擔任何的法律責任。 在服務條款中反覆說明了那一點。

然而,專案溫和而友好的展示,加上各種成功專案的出現,讓潛在資助者很容易就會出現虛假的安全感。到最後,各大平臺最大的風險可能就是它自己——如果它不能提供更好的審查專案的工具來清除那些令人懷疑的專案,它就會失去來自其所有使用者的不可或缺的一種貢獻:他們的信任。

在2017年政府部門也要求平臺加強資訊稽覈制度,要求其嚴格按照《慈善法》、《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規定,立即進行整改,強化公開募捐資訊平臺主體責任,履行社會責任,共同維護網路募捐良好秩序;積極引導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對個人求助資訊加強稽覈甄別及責任追溯,切實做好風險防範提示,避免公眾將個人求助誤認為慈善募捐。

網路眾籌互助的爭議並未結束。「真人真事,伸出手你就能挽救一個家庭……」網路中再次遇到這樣的求助時,網友是該伸出援手,還是袖手旁觀?

擺在公眾和企業之間的仍舊是一道重塑信任危機的難題。

當你物質條件足以承受小小的災難時,請把機會留給更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未知的是,公眾對於網路眾籌互動平臺以及中國的網際網路慈善究竟還留存了多少希望和耐心?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暖心故事眾籌騙局突顯出​網路​平臺的信任危機,警惕身邊偽裝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