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小兒獨站獨走訓練注意事項

小兒大運動的發育規律是10-12個月可獨站,13-14個月可獨走,與民間說的10站、周走相差不多。因此孩子9-10個月就應該訓練獨站、12-13個月就應訓練獨走。

訓練孩子獨站最好的方法就是,孩子兩餐間、情緒較好時,扶持孩子髖部,兩拇指放在孩子臀部外上四分之一的環跳穴,其餘四指向前扶持,然後輕輕撒手,如果孩子不能站穩欲倒時,用拇指輕點壓環跳穴,激發孩子自動調整站穩,每日反覆多次,數日後就能獨站。獨站后再引導向前邁幾步的獨走。如果孩子已1歲,扶立邁步意識不好,加穴位刺激促進邁步:立位,雙手扶持骨盆,拇指壓於環跳穴,其餘四指壓於大腿前上方的脾關穴,交替前後施壓,即可激發邁步動作。

有家長怕孩子站、走早了腿彎,實際維生素A+D、鈣等營養素充足,適宜的立位持重及運動,有助於下肢發育及骨密度增加。研究證實,骨、關節的發育除營養外,運動和持重缺一不可。宇航員營養全面,但在失重條件下大量丟鈣、骨密度下降;卧床1周后,尿鈣明顯增加,骨礦物質含量平均每周減少0.9%;264名芬蘭少年隨訪11年觀察到,每周運動2次或以上、每次超過30分鐘的較不足者股骨頸密度高7.6-10.5%。

有學者對生后1周的孩子開始研究,1組每天10分鐘抱成立位,腳踩桌面練習踏步反射;2組每周測一次踏步反射;3組每天仰卧做拉腿踏步體操;4組無任何檢查或干預。結果2、3組第8周踏步反射減退;1組踏步反射保持且踏步次數增加,比2、3組早走1個月,比4組早走2個月。研究還觀察到,2-6個月嬰兒踏步反射消失后,抱成立位驅干浸入浴盆,又會引出踏步反射;在踏步反射未消失前,腳上加重踏步反射可消失;統計還表明體重相對高的踏步反射消失早,顯示踏步反射消失與體重增加有關。也就是健康狀況比較好的孩子,從新生兒就可每天短時間扶呈直立,促踏步反射轉換化成正常邁步。因為主要是訓練邁步意識,開始可稍向上懸吊扶持,讓孩子輕踏台面前進,逐漸過渡到完全持重邁步。

在嬰兒發育過程中,有些孩子主動抓扶立起或主動邁步,有的家長認為站、走早了不好,加以阻止。這樣做對孩子是不利的,孩子要站、走,不是發育到了該站、可走的時間,就是生長發育的好、稍有超前,對此不但不應阻止,還應順勢促進。這種順應和促進,不僅有利於運動發育,也有助於孩子良好情緒的培養和主動拼搏能力的建立。

有些孩子已到了應站、該走的年齡,但關節活動時有響聲,站、走時膝關節向後過伸或足輕內翻、外翻、外旋等,家長害怕站走、運動會使這些異常加重,不讓孩子站走也是不對的。這些孩子的異常往往是關節的韌帶松馳、肌肉力量不夠所致,運動、立位持重不夠是重要因素,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在矯正異常的基礎上進行立位持重和運動訓練,如扶持在正確站姿下做蹲下-起來的訓練等。

小兒獨站、獨走還必須有較好的平衡功能和腦對各種感覺信息的統合能力,完善的前庭功能是重要內容之一。前庭系統由內耳的兩個前庭感受器、腦幹、小腦、前庭神經核組成,和大腦也密切相關。內耳的兩個前庭感受器重力感受器和運動感受器。當頭的位置發生變化時,重力感受器中的小碳酸鈣結晶體就離開原來的位置,運動感受器三對半規管中液體就流動,將信息傳至小腦、大腦。如果在嬰兒期頭部各種位置變化的前庭信息輸入充分,腦的統合功能就強,孩子就會有好的平衡及其他功能。因此從出生就要重視孩子平衡、感統能力的訓練。充氣大球協助的各種運動,可輸入包括頭下位等各種體位的前庭信息,同時也輸入觸覺、本體覺、視覺、聽覺等信息,是提高嬰兒前庭功能、感覺統合能力和運動功能的理想方法。在嬰幼兒期,其他感統項目都不能安全輸入頭下位的前庭信息,這使大球運動更加珍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小兒獨站獨走訓練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