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永遠向前,絕不回頭。
這一點對於人類來說幾乎是一個篤定的概念,就拿最近二十年來說,我們的PC從大塊頭變成不到1kg的輕薄筆記本,手機螢幕越來越大、越來越輕。人類享受著高科技產品帶來的便利,並藉助科技的發展促進經濟。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是高科技的簇擁者。去網癮學校看看,那裏有無數視手機、電腦為洪水猛獸的家長們。在美國的西弗吉尼亞還有一個名為「綠岸」的小鎮,因為放置著需要發射訊號的巨大靜電望遠鏡,不允許使用任何電子產品,吸引了很多人來這裏定居去享受逃離科技產品的生活。
我們必須要承認,科技的發展的確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可要是過上連電話都打不了,只能靠寫信溝通的日子,未免也太可怕了。
在高科技和無科技兩個極端之間,可以找到一個平衡嗎?
答案或許是可以。
我們可以看看以下幾款產品……
·墨水屏打字機
還記得出現在博物館的打字機嗎?在膝上型電腦隨處可見的今天,日本人仍然沒有拋棄它。圖中這款通過眾籌網站發行的墨水屏打字機只擁有一塊6英寸的墨水屏,需要放置電池才能運作。這款打字機的唯一功能就是編輯文件,而且不是我們印象中能設定字型和各種格式的Word,而是像txt那樣簡陋的純文件編輯。通過USB和二維碼,打字機中的文件可以被傳送的手機和電腦之中。
製作團隊ASTROHAUS表示這已經是他們推出的第二款打字機產品了,上一款產品Freewriter是搭載了墨水屏的機械鍵盤,在日本推出後大受歡迎。這次系產品以眾籌模式發行,是爲了在歐美市場更好的宣傳。
·安卓系統的PDA
提起PDA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東西,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即個人數字助手,是一個非常復古的概念,其原本的定位介於智慧手機和縮小版的膝上型電腦之間。比如學英語用的好記星就是典型的PDA,不過隨著智慧手機發展越發完善,消費級PDA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在今年的拉斯維加斯CES上,PDA又復活了。圖中展示的GeminiPDA可以應用安卓7.1.1或Linux系統,但不支援觸屏操作並且分別設立了支援和不支援WiFi網路的版本。
如今這款PDA在眾籌平臺上已經成爲了爆款,籌集到120萬美元,比Indiegogo預估的銷量多出了300%。
·輕智慧手錶
輕智慧手錶這個概念大家就要熟悉的多了,比起運動手環式的智慧手錶,輕智慧手錶一般都會盡可能的保留機械錶在錶盤上的設計和形態,通過震動、亮燈等等方式提示來電、簡訊等等。同時錶盤中也會加入一些運動、體徵等等方面的感測器,在手機上顯示資料。
輕智慧手錶還有一個優點是續航能力更強,不需要像普通智慧手錶那樣頻繁的充電。現在很多傳統鐘錶廠商都推出了輕智慧手錶,讓手錶既能儲存其作為裝飾品的溢價,又能增添一些新的功能。
這些,就是低科技產品
看到這裏,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這些產品的共同點。
第一, 他們都對原來的工具型產品進行了數字化升級。有螢幕能聯網的打字機、能記錄步數的手錶……這些產品的確提升了人們的工作效率,不能稱之為復古甚至「反智」。也和任天堂重新發行老款遊戲機不一樣,這些產品都在原有的工具形式上進行了革新。
第二, 他們的功能都非常單一,不適用於當今的網際網路、科技應用生態。相比娛樂工作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平板電腦,只能打字或者檢視郵件的產品幾乎是不能想象。
我們可以將這些產品統稱為「低科技產品」,他們的確是科技的產物,在單項工作的效率提升上幾乎與高科技產品無異。但他們又有限的、節制的利用科技,缺少了真正高科技產品的很多功能。
不過很多人也認為這類產品是反智產品,我已經擁有了膝上型電腦,為什麼還需要一個帶著黑白螢幕的鍵盤?
當我們開始逃離,低科技產品會火嗎?
不光是以上幾款產品,最近功能機、收音機等等產品也開始出現回潮現象。在今年Q1,全球功能機出貨量增速達到了5%,賣出了4.5億臺,在十年間第一次增速超過了智慧手機。包括亞馬遜非常成功的電紙書kindle,也屬於低科技產品。
為什麼近年來這些低科技產品會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首先是隨著科技發展,尤其是機器學習的進步,高科技產品的負面影響正在悄悄的增加。機器學習對個人習慣愛好的精準捕捉,可以讓高科技產品源源不斷的提供給我們想看的內容,或者在產品中創造極為精準的獎懲機制,利用賭性和遊戲性讓人們沉迷。
現在谷歌、微軟、Facebook等等幾家科技企業都開始在產品中推出了放科技成癮機制,例如強制關閉、加入長時間使用提醒等等。這些跡象都表明了我們正在被高科技反噬。
比成癮更可怕的是,高科技豐富的感測器配合各種應用軟體,正在把我們所有的資訊都上傳到雲端,資料隱私的危害正在越來越嚴重。以往我們洩露資訊,頂多讓人知道我們的姓名、住址和電話。可今天的資料洩露,會讓別人看到你什麼時候叫了外賣、拍下的羞羞照片,甚至對於政治的情緒。
但黑白螢幕、不能安裝更多軟體也沒有大量感測器的低科技產品,恰好完美的避開了這些陷阱。
換個說法就是,低科技產品保留了科技中的精髓,但剔除了讓科技公司賺錢的部分。
科技公司賺錢的方式不外乎兩種,流量和資料。而吸引使用者交出流量和資料的開端,通常是便利的工具。在這一過程中,使用者的注意力常常會出現偏差,有時候甚至違背了提高效率的初衷。
就像有人購買iPad是爲了便攜打字處理工作,但商家爲了增加商品的淨值,創造了完善的軟體生態,在iPad上可以找到遊戲、影音等等多種型別的軟體。而軟體廠商爲了售賣廣告或增值服務,也會想方設法的利用演算法和機制讓使用者長時間停留。
最後我們會發現,當初那些爲了學習和工作購買的高科技電子產品最終都成了玩具,有時反而佔據了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時間(這種現象從小霸王學習機時代就開始了)。
這時如果我們把iPad換成墨水屏打字機,就不會面臨這種問題了。
低科技的高生意
那麼廠商在低科技產品中可以找到商業機會嗎?
答案是肯定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活中需要依賴科技而提升效率的場景越來越多,但並不是所有場合都有條件應用高科技產品。
對於高科技產品的限制大概有兩種,一種是主觀上的限制,比如對於學校和家長爲了擔心學生玩遊戲,不允許學生使用手機。另一種是客觀上的限制,比如極寒環境下大屏裝置經常不能開機,或者在缺少電力、訊號的環境下,再強的基帶和快充都失去了作用。
但即使在這些環境下,我們依然需要科技產品來提升效率。從最基礎的通訊需求,到無紙化辦公、教學等等。這時功能單一、無需聯網同時續航能力超強的低科技產品就有了用武之地。
第二的原因是,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很多人或是出於習慣或是出於不得已在使用著非常傳統的電子產品。例如北美消防部門爲了保證通訊的有效性,至今會給消防員配備尋呼機,或者在日本仍然有很多人習慣於使用翻蓋手機、按鍵手機。
低科技產品在不改變原有使用習慣的前提下對這些產品進行革新,可以更好的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
最後一個原因是,目前的低科技產品幾乎還以創業企業和眾籌為主,是一片沒有被大公司進入的處女地。上面提到的幾款產品幾乎都是眾籌出產,雖然售價昂貴,但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無法把握零部件的供應鏈。
其實低科技產品在硬體上要求極低,既不需要極大的算力也不需要追求最新的外觀材質、零部件等等。如果讓供應鏈完善的企業來做,相反能獲得比今天高科技產品更高的產品利潤。
這麼看來在廠商在糾結高科技產品巨大的研發投入和供應效率時,不如試試給硬體來個科技降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