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鄭州空姐事件”後,順風車終於於近日“重新上線”。據媒體報道,整改後的“滴滴順風車”並沒有受到市場的待見。有乘客表示“順風車重新上線第一天,等了半個小時接單的卻是一輛‘貨拉拉’的貨車,司機載著我和另外一單(一盒櫻桃)!”
事實正如俗語所言:“信任就像一面鏡子,一旦它破碎了,就無法修復了。”管理上的不善,必然得承受消費者的質疑,順風車受冷落是必然的。然而,這樣的過程也未必是壞事。對行業發展來說,也許“返璞歸真”反而能“穩步前行”。
無論是“網約車”還是“順風車”,基於都是早期的“共享出行”概念。可惜,順風車業務的發展,並未像許多人所預計的那樣,通過提高閒置資源的利用率,為乘客帶來優質的服務。低門檻的準入機制,不嚴格的雙向評價體系,讓不少順風車司機開始覬覦背後的“特殊的利益”。
用豪車註冊“順風車”,為的是“找妹子”;叫工作車註冊順風車,為的是“賺外快”;用網約車註冊“順風車”,為的是“搶生意”。不良註冊行為的湧入,讓順風車在逆風中曲折前行。最後出現“天人共憤”的犯罪現象,也是惡意積蓄的結果。
ADVERTISEMENT
其實回頭看,在出事之前,順風車使用者在滴滴使用者中,也只佔14%。如今迴歸到不信任的狀態,行業熱度得到冷卻,那些抱有幻想的投機司機也會在道德的審視和制度的審查中被淘汰出去,建立嚴苛認證機制也沒有了反對的聲音,這對順風車發展來說,應是好事。
當然,順風車業務的發展不能建立在一個又一個悲劇之上,強化認證機制,身份驗真漏洞僅僅是最初的手段。實行視訊監管、錄音取證、GPS監控,並讓乘客有更多的評價機會,減少不安全因素的出現。同時,轉變思路,積極吸收能長期服務的安全可靠的司機,並加強行為約束和教育,用優質的服務轉變消費者的印象。
進一步來說,除了在服務利益上給予支援,是否應該在道德層面加強輔助性的鼓勵?順風車業務的本質還是“順路捎帶需要出行的人”,提供服務與謀取收益也是不同的。所以,對長期從事順風車服務,主動幫助需要出行乘客的司機,給予更多的道德獎勵,讓參與順風車業務的好司機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好評,在口碑與車費間尋找到平衡點,這也是有必要的。
近日,有關滴滴司機騷擾乘客的新聞屢有出現。手機約車的基本前提是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若安全問題得不到遏制,基本信任得不到穩固,也很難打破目前這種僵局。
文/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