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賓士和通用都玩不轉的HCCI,馬自達憑什麼能搞定?

日系裡的小眾技術控馬自達,最近有放了一顆不大不小的衛星——宣佈將在2019年量產第二代創馳藍天。創馳藍天被炒得很熱大家都知道,但再熱,一個技術的迭代有啥大驚小怪的?

的確,如果只是小打小鬧的改進,這確實沒啥。然而伴隨著此次釋出,人們也清楚了第二代創馳藍天的核心,那就是HCCI。有了這個,第二代創馳藍天號稱熱效率能達到50%,對應(常規)車型的百公裡油耗只要3升多,而且號稱動力響應超過小排量渦輪增壓。這儼然是不僅要直接KO小排量渦增,而且還要KO混動甚至純電的節奏(馬自達創馳藍天技術之父人見光夫同學就直言碳排放能與純電相當)!

賓士和通用都玩不轉的HCCI,馬自達憑什麼能搞定?

這看起來的確是相當牛叉的黑科技。不過這裡有個讓人無比疑惑的東西。HCCI很多人確實是第一次聽說,但其實這玩意十年前就有人在玩兒了,而且玩兒的都是業界大腕兒。例如賓士,2007年就在法蘭克福車主上展出過採用此類技術的F700概念車;通用也研發過一臺2.2L的HCCI發動機。從當時的宣傳來看,這兩家拿出的“樣機”也都是超級高效的。

ADVERTISEMENT

然而十年過去,這些大腕兒級的先行者面對這一技術的結果都“不了了之”,為何十年後卻讓馬自達在量產的道路上搶了先?真的是人見光夫這個技術狂人真如同喬布斯、馬斯克一般,有什麼超級過人之處嗎?

賓士和通用都玩不轉的HCCI,馬自達憑什麼能搞定?

HCCI高效的核心:均質稀燃

當初大眾剛弄直噴的時候,就整天把稀燃掛在嘴邊。不過此稀燃非彼稀燃。HCCI的稀燃,可要比當初大眾的FSI“稀得多”。

道理好理解,燃油“越稀”,參與燃燒的空氣比例就越多,燃燒就越充分,理論上燃效就越高。我們都知道常規發動機的空燃比:14.7:1。馬自達的這個第二代創馳藍天是多少呢?怠速時只有36.8:1,比常規比例“稀了”2.5倍,夠誇張了吧?

賓士和通用都玩不轉的HCCI,馬自達憑什麼能搞定?

要降低空燃比很簡單啊?少噴油不就行了嗎?歸根結底確實是少噴油,但一個基本前提是你要能“點燃”這麼稀的混合氣。我們知道,常規汽油機都是靠火花塞點火的。只有14.7:1的空燃比,火花塞才能順暢點火。當初FSI提出稀燃概念後,曾伴隨著“分層燃燒”的概念。為何要“分層燃燒”,其實本質就是混合氣太“稀”的情況下點火困難。想想,當初FSI“不那麼稀”都點火困難,放在第二代創馳藍天“稀成這樣”,不是更困難嗎?

沒錯,這個HCCI的關鍵。也是最近人們提到HCCI說的最多的——通過“壓燃”來解決這種“極度稀燃”的問題。一旦汽油發動機通過“壓燃”實現了極度“稀燃”,它的效率就能如同馬自達宣傳的那樣,最佳燃效突破50%,理論百公裡油耗(常規車輛)3升多……

既如此,為什麼賓士通用不將其大規模量產,而是轉而對馬自達最不屑的小排量渦輪增壓情有獨鍾呢?

Tips:壓燃

區別於汽油機靠火花塞點火燃燒,柴油機的“點火”是靠“壓燃”的。即進入氣缸的空氣在被極度壓縮的情況下自己產生高溫高壓,此時再通過噴油器噴入霧化柴油,在高溫高壓下自行燃燒做功。這種工作方式,可以讓發動機擁有更高的壓縮比和空燃比,從而提升燃效。柴油機的燃效遠高於汽油機,根源也在於此。

HCCI理論上的好處還不僅僅是高效

其實要說起HCCI這個概念,追溯起來還不止十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這一思路就被提出來過,只不過那時候工程師想到的,還只是用它來改變傳統柴油車的工作方式。沒錯,HCCI最早、亦或者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被視為將是柴油發動機的革命性技術。

賓士和通用都玩不轉的HCCI,馬自達憑什麼能搞定?

工程師熱衷於研發柴油HCCI,核心目的其實並不是燃效,而是排放。大家都知道大眾柴油車的“排放門”。大眾為什麼要用作弊軟體?這其實折射出了傳統柴油機技術的一個“環保硬傷”——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要想實現任意工況下氮氧化物排放達標,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HCCI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HCCI採用的是低溫燃燒技術,可以大大減少空氣中氮和氧的“自我反應”,從而大幅度降低尾氣中氮氧化物的濃度。

汽油機反而有可能成為HCCI應用的突破口

然而從最初提出概念算起,二十多年過去了,仍沒有看到HCCI柴油機的量產,這是為什麼呢?根源就在於HCCI在點火時點上的難以控制。

雖然都屬於壓燃,但HCCI的壓燃模式與傳統柴油機的壓燃模式完全不同。由此涉及的噴油方式、混合氣的混合方式、空燃比、壓縮比、EGR的配比等等都不同。由於HCCI屬於低溫燃燒,它的點火時點受進氣溫度的影響很大。

並且在不同工況下,HCCI的控制難度都差異很大。例如在低負荷與高負荷狀態下,HCCI就很難理想工作。尤其是高負荷工況,迄今為止仍然是困擾HCCI量產應用的“國際性難題”。

在柴油機HCCI難以短時間突破的情況下,於是就有工程師想從汽油機下手。從這個角度看,有人說HCCI是“汽油機學柴油機”其實並不準確。HCCI屬於一種全新的工作模式,並非柴油機的專屬或者汽油機的專屬。

賓士和通用都玩不轉的HCCI,馬自達憑什麼能搞定?

汽油與柴油最大的特性不同在於它的燃點低、更活躍。雖然這似乎不利於“壓燃”過程中控制爆震,但從另一個角度卻讓它更容易被客觀條件所控制。例如它在必要時依然可以使用火花塞點火,這是柴油機做不到的。

沒錯,汽油版HCCI目前來看最靠譜的解決方案,即只在適用於HCCI的工況下採取“壓燃”,而在不適合HCCI的低負荷與高負荷工況下,則依然採用火花塞點火。

馬自達通過火花塞控制技術的革新,可能突破了汽油HCCI的核心問題。

即便如此,這個問題要解決好依然非常難。十年前賓士、通用的樣機,採用的就是這種工作模式,但依然至今未能量產。

這其中的難點,“均質壓燃”本身已經基本得到解決——至少在適合HCCI的工況下,均質壓燃已經可以實現。困擾HCCI汽油機量產的另一大難點,則落在了壓燃工況和火花塞點火工況兩種工況的選擇和銜接上。

賓士和通用都玩不轉的HCCI,馬自達憑什麼能搞定?

按照馬自達的介紹,它此次主要的創新之處,就在於更好地解決了“火花塞工況”和“壓燃工況”階段的銜接問題。

為此,馬自達還重新解讀了HCCI。它不再是慣常的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均質充氣壓燃),而是變成了Spark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火花塞控制壓燃)。縮寫也變成了SPCCI。這個SP,指的就是火花塞。即馬自達通過在火花塞點火控制上的創新,來讓HCCI變得更加可控。

賓士和通用都玩不轉的HCCI,馬自達憑什麼能搞定?

當然,解決均質壓燃絕不僅僅在於火花塞技術的創新。包括進氣的精確控制(馬自達採用電控空氣泵,即類似於電渦輪的東西)、燃燒室形狀的設計、噴油的設計、EGR的控制等等。總之,馬自達敢於喊出2019量產,這個發動機“能夠正常運轉和實現動力輸出”,這應該是已經沒啥問題了。

HCCI的其他問題馬自達能否完美解決,卻有待觀察

首先仍然是“銜接”是否真如PPT描述的那麼完美。我們知道,理論上是一回事,實際上是另一回事。按照馬自達的介紹,它的第二代創馳藍天發動機,在低速、中速和高速工況下,採用的工作模式均不同。這裡面不光是涉及到火花塞點火與壓燃的切換,而且還涉及到壓縮比的變化、噴油方式的變化、進氣模式的變化等等。

如此複雜的切換,對應到實際體驗上會不會讓人感覺“怪怪的”,這仍需要觀察。事實上,這也是眾多HCCI研發上的重要難點之一。如果馬自達的第二代創馳藍天,真能如同它PPT描述的那麼好,即加速響應性甚至超過小排量渦增,而且高低速無縫銜接,那這真算得上是“歷史性”的創舉了。

賓士和通用都玩不轉的HCCI,馬自達憑什麼能搞定?

其次則是震動與噪音。柴油機震動噪音大是公認的,即便是目前優秀的柴油機也不例外。這種機器放在豪華車上,可以通過震動平衡與隔音降噪來解決,但放在成本有限的低檔車上,它與汽油機的劣勢還是明顯的。

柴油機的震動、噪音是因為油嗎?當然不是。核心還是高壓縮比、壓燃這種結構特性的天性。換成汽油以後,HCCI能規避這一問題嗎?至少這個問題當年通用沒解決。而且從理論上,它要解決起來也確實很難。馬自達能否真解決了,也有待觀察。

小結

我們都知道,在技術研發領域,越是大廠,策略往往會越趨於保守,而相對而言小廠則可以“大膽”一些(因為它們相比大廠更“輸得起”)。賓士與通用在HCCI領域研發多年而未果,大抵與HCCI的“問題>優勢”,並且解決起來或難度過大、或成本過高有關。

馬自達在十年後宣佈要將此技術率先量產,技術領域的創新我們相信,但同時馬自達在技術領域的“敢為天下先”這種精神,恐怕也是始作俑者之一。要不然,當年誰都不敢玩的轉子(發動機),為什麼只有馬自達敢用在量產車上?

無論如何,我們對於馬自達、乃至人見光夫這樣勇於開拓、大膽嘗試的精神還是要極力點讚的。至少從第一代創馳藍天表現出的效果來看,馬自達現階段在發動機技術領域的創新,無論思路還是方向都要比當年玩轉子靠譜得多。

我們也更願意相信,第二代創馳藍天確實如人見光夫說的那樣將HCCI玩轉了——不僅極其高效、動力響應超好、輸出平順,而且排放低、震動噪音不大,同時成本還完全可控。

只是,真要如此的話,是不是別家的發動機都別玩兒了?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賓士和通用都玩不轉的HCCI,馬自達憑什麼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