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這兒有一份全球AI擴張路線圖:百度早於谷歌,騰訊燒錢最多

百度早於谷歌提出AI戰略,阿里騰訊緊跟

2012年,當美國Google Brain項目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用一組計算機訓練的神經網絡能自行識別貓的圖像時,這被認為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突破。 但是一些研究人員放棄了這個項目,原因在於該項目需要在1000台計算機上運行,花費大約100萬美元,其可行性遭受質疑。

但是,這個項目的主導人,谷歌大腦的吳恩達與幾名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一起,在2013年發表了一篇論文,使用Nvidia圖形處理單元集群,僅在3台機器上運行就獲得了相同的結果 。 這標誌著人工智能新紀元的開始。

一年之後,2014年,百度將吳恩達招入麾下,擔任首席科學家,領導百度的人工智能團隊。

百度自那時開始投資人工智能,包括成立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 吳恩達相信在未來3年內百度的AI研究會有所增加。 在他的領導下,該公司的AI研究團隊發起了幾個項目,其中包括自動駕駛和對話式AI平台。

雖然谷歌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公開討論之前,就已經開始專注於AI相關研究工作,並且已經進行了一些以AI為重點的投資收購活動,但百度早在2010年就已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討論AI ,這標誌著百度渴望將自己重塑為一家AI公司,而不只是一家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在中國的科技巨頭中,百度也比阿里巴巴和騰訊更早開始詳細介紹其人工智能戰略。

根據其提及人工智能的收益情況,百度的研發費用從2016年的人民幣100億元 增加到2017年的人民幣129億元 ,這些費用主要用於在中國和加州的研發部門的薪酬支出,這些研發部門主要專注於AI。

百度在其2017年財報中提到,“我們積極爭取工程人才,幫助我們應對諸如中文語言處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和自動駕駛等挑戰”。

相比之下,騰訊和阿里在近年才開始在財報電話上發表自己的AI計劃。

2016年,阿里巴巴與杭州政府合作,進行智慧城市項目。 這個項目主要側重於減少交通擁堵,並提供實時交通更新。 從那時起,阿里一直與其他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打造智慧城市和智能旅遊計劃,最近還與馬來西亞政府達成了首次國際合作夥伴關係。

此外,阿里巴巴最近還進行了自動駕駛車輛的測試。 但有趣的是,就在一年前,阿里巴巴對自動駕駛汽車的長期商業機會持懷疑態度,並在財報電話中指出:“沒有人能搞清楚在長期上這個項目的經濟模型到底是什麼。 人們投資是因為對無人駕駛所需要的AI技術十分感興趣。”

騰訊在宣布其2016年第四季度業績時提出了AI in All,正如騰訊總裁劉熾平所說:“我們實際上將AI視為橫跨所有不同產品的核心技術。”

BAT投注AI私募市場,同時全球擴張

自2014年以來,百度、阿里和騰訊參與了39項創業公司的股權交易,這些創業公司主要研發AI軟件和AI芯片。

儘管騰訊是三者中參與AI投資交易最多的,但百度擁有最多元化的AI投資組合。 百度投資了11個不同類別的AI公司,包括新聞和媒體、醫療保健、AI芯片和廣告等。

汽車技術是這三家投資者的共同興趣點,這並不奇怪。 他們都宣布了自己的自動駕駛計劃。

騰訊參投了多輪自動駕駛創業公司蔚來汽車,最近蔚來獲得在公共道路上試駕其自動駕駛汽車的資格。 阿里巴巴投資了以色列車創業公司Nexar。 阿里巴巴和百度都支持中國的iDriver +技術。

下面的圖表按行業分解了BAT的AI投資分佈。

其中,這些投資交易的主要部分約有44%流去了美國的初創公司。 這與FAGMA在中國的私募市場微不足道的投入形成鮮明對比。 FAGMA對中國AI創業公司僅有一筆交易:谷歌投資語音初創公司Mobvoi。

騰訊在美國的投資交易最多

騰訊在美國的投資交易最多。 它參與了12項交易,其中包括與百度風險投資公司共同投資藥物發現創業公司Atomwise。 此外,百度還有其他5項交易,其中包括今年的兩項交易Lightelligence和Engine Bioscience。

2017年,騰訊投資Element AI,這是它在加拿大的首次AI投資。 該創業公司由深度學習領域的先驅研究人員Yoshua Bengio創立。

除了股權投資外,騰訊AI加速器去年首次選定了其首批AI創業公司。 但與其股權交易不同的是,除Tvision Insights之外,所有這些創業公司的總部都設在中國。

阿里巴巴的主要陣地在以色列

阿里沒有在美國直接啟動AI創業投資,但一直在以色列活躍。

它在2015年投資了以色列的網絡安全創業公司ThetaRay,2016年投資了電子商務搜索引擎Twiggle,以及2018年投了基於AI的車對車網絡技術開發商Nexar。

阿里在2014年第四季度宣布,它將推出總額15億美元的全球研發計劃,重點放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其他新興科技領域。

阿里達摩院在全球7個城市設立實驗室,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是其中之一。

BAT專利揭示其AI路線圖

CB Insights分析了BAT的AI專利申請,試圖挖掘它們正在進行的研究和未來的計劃。

語音助手的戰爭

在2017年的第四季度,百度推出了一款名為“Raven H”的智能音箱,它看起來與市面上的其他產品不同。

Raven H的名字來自於百度去年收購的一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Raven Tech。 它的硬件是通過與一家名為“Teenage Engineering”的瑞典公司合作設計的。 設計圖如下所示:

通過百度也在日本申請語音專利這件事,讓我們對其擴張計劃有了初步的了解。 實際上,大公司在美國、中國和歐盟等主要市場同時擁有專利是很常見的。 但仔細觀察其他國家,他們在這些地區之外也要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這讓我們對他們當前或未來的擴張計劃有了一些了解。

該公司在上述的國家以及日本和韓國,同時申請了基於人工智能的語音打印登錄方法的專利,使用基於深度學習的語音識別技術和人機交互的聊天方法。

與在日本的知識產權相一致,百度在日本市場上推出了“Aladdin”——一款3-1的智能音箱、智能燈和投影儀。

百度的對話AI平台DuerOS是基於國內的數據進行訓練的。 然而,2011年百度通過收購日本輸入法編輯公司Simeji,在過去幾年裡接觸到了日本用戶的對話和語法數據。 這使得該公司得以推出“Aladdin”,成為百度在中國以外推出的首個基於商業DureOS的硬件產品。

它在日本的成功,可能會讓百度與亞馬遜的Alexa和Google Assistant競爭,後兩家公司都提供日語支持。

這項專利2015年在中國發布,2016年在美國和歐洲專利組織發布,隨後是日本和韓國。 它可能預示著未來在日本的消費機器人的計劃,並展示出對韓國的興趣。 在韓國,百度已經有了一席之地。

阿里也開發出了一款智能音箱——天貓精靈,看起來與亞馬遜Echo類似。 該公司宣布,自2017年7月官方發布以來,已經售出了100多萬套天貓精靈。

除了智能家居以外,阿里還對10萬個萬豪國際酒店客房進行了裝配,通過裝置智能揚聲器來提供禮賓服務。

它的語音相關專利包括基於神經網絡的聲紋識別。 用戶可以通過天貓精靈,使用語音進行購物和支付,而獨特的語音簽名則被用作身份驗證的一種方式。 騰訊最近也引入了這項服務,但其最大的優勢是微信用戶基數接近10億。 它的發言人婷婷將會訪問微信的應用和服務,比如發送通過解放雙手來語音信息。

在美國,對騰訊語音專利的CB Insights平台進行快速搜索獲得超過50個結果,包括語音處理和認證方法。

騰訊在人臉識別專利上領先

騰訊是中國申請面部識別專利最多的公司之一。 下面是騰訊專利的一個三維人臉識別方法和系統。

這與騰訊的優圖實驗室的努力是一致的。 該實驗室為騰訊的50多個項目提供圖像和麵部識別技術支持,比如它的社交網絡平台Qzone和圖像處理實用軟件天天P圖。

騰訊最近向其他開發者開放了優圖AI平台。 優圖的技術也可以通過微信來進行訪問,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這可能會扼殺小型圖像識別創業公司。

它已經在與中國聯通和WeBank等客戶合作來進行面部識別驗證。

除了上述應用外,中國至少有三個省份已經宣布,他們將通過微信或支付寶的面部識別技術向其公民發放電子身份證。 無須攜帶實體身份證,通過移動ID就可以進行身份驗證,用於旅行預訂、在互聯網咖啡館的實名註冊以及其他安全檢查。

下圖顯示了人臉識別身份驗證系統:

儘管這三家科技巨頭都在研發無人駕駛汽車,但到目前為止,只有百度在這一領域擁有了大量的專利。

下面是來自基於機器學習的自動駕駛汽車行駛的百度專利圖片:

BAT進軍AI醫療、自動駕駛和智慧城市

2017年11月,中國科技部宣布,中國首個開放的人工智能平台將依靠百度的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城市的阿里巴巴雲以及騰訊的醫療成像和診斷技術。

在每一個領域,BAT都是在以中國為重點,通過國際交易和合作關係走向全球。

我們使用CB Insights平台來挖掘BAT在這些領域的發展空間。

百度Apollo:“汽車工業的Android”

在2017年4月,百度宣布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開放平台Apollo用於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全球範圍內與合作夥伴進行合作。

與其他開源平台一樣,他們的想法是通過讓其他團隊參與其中,來加速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 通過讓每個人都能使用源代碼,來讓公司基於現有的研究來展開,而不是從頭開始。

Apollo目前擁有超過95個合作夥伴。 相比之下,Lyft在去年宣布了自己的自主駕駛平台計劃,而目前只有不到10個合作夥伴。

為了讓人們了解百度的雄心壯志,下面對百度的相關成就進行枚舉:

  • 百度美國和位於加州的總部的接入服務公司已經合作,在2018年底之前在選定的航線上推出自動駕駛汽車。 該公司為有移動問題和殘疾的人提供服務。

  • 百度和汽車製造商奇瑞將於2020年在中國聯合推出L3自動駕駛汽車。

  • 百度與微軟的合作將使Apollo在中國以外的合作夥伴能夠利用微軟的Azure雲解決方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處理大量的車輛數據。

  • 在1月18日宣布的Apollo東南亞基金是百度和亞洲移動產業之間的一個2億美元的合資基金,用於對新加坡的自動駕駛技術進行投資。 這是百度在海外擴張的前景,可能會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推出無人駕駛汽車。

百度的一些美國合作夥伴,最近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談到了合作夥伴關係的細節,具體如下圖所示:

儘管該項目是“開源的”,並依賴於合作夥伴的貢獻,但百度在財報電話會議對其討論了長期盈利計劃。

阿里的“城市大腦”

不像醫療保健和自動駕駛等行業,阿里的“城市大腦”或“智能城市”項目屬於範圍內的。 其核心是阿里的人工智能雲平台,名為“ET城市大腦”。

阿里稱,城市大腦可以連接各種城市管理系統,包括緊急調度、救護車呼叫、交通指揮和交通信號燈控制等。 它可以優化城市交通,比如保證救護車輛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現場。

城市大腦處理來自相機、傳感器、社交媒體和政府數據等方面的數據。 它使用人工智能算法來預測醫療保健、城市規劃、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結果。

今年,阿里巴巴與馬來西亞政府達成了“國際智慧城市”協議,該協議被稱為“馬來西亞城市大腦計劃”。 項目的第一個階段似乎主要集中在交通管理上。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阿里與Nvidia合作推出了基於深度學習的智能城市服務視頻平台。

阿里還參與了計算機視覺創業公司最大規模的一輪融資,即商湯科技的6億美元C輪融資。  

商湯科技表示,它將與阿里巴巴合作推出智能交通、城市管理和智能監控系統。

騰訊進軍醫療保健領域

通過投資和合作,騰訊將醫療保健技術從世界各地引入中國大陸。 這些努力鞏固了中國在基因組學和個性化醫療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騰訊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擁有微信。 作為中國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應用,微信擁有10億用戶。 微信為用戶提供從消息發送、照片分享到轉賬和打車等各種服務。

據報導,去年約有38000家醫療機構擁有微信賬戶,其中60%允許用戶在網上註冊預約,超過2000家醫院接受微信支付。

微信讓這家科技巨頭很容易收集大量的消費者數據來培訓人工智能算法。

本月,騰訊與一家英國初創公司Babylon Health合作,這個英國公司開發了一款虛擬醫療助理。 微信用戶可以訪問巴比倫的應用程序,讓他們可以發送自己的症狀,並得到反饋和建議。

它還與英國的Medopad合作,該外方公司將人工智能引入遠程患者監測。 Medopad在中國的貿易協議中籤署了超過1.2億美元的合同。

騰訊最引人注目的投資是它參與了一筆1.54億美元的巨額投資,該公司雄心勃勃的計劃包括開發一個完整的生物自我的數字表示方式。

除了這些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激勵措施外,騰訊還將其內部研發重點放在了Miying醫療智能平台的開發上。

Miying於2017年推出,為醫療機構提供人工智能協助診斷各種類型的癌症。 它還利用人工智能協助醫院分析和管理健康記錄。 目前,該公司似乎專注於“研究”,目前還沒有計劃向醫院收取其人工輔助成像服務的費用。

與專注於成像和診斷的做法不同,騰訊參與了今年的兩項人工智能發現交易:向總部位於加州的Atomwise的一輪4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以及向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Xtalpi的價值1500 萬美元的B輪融資。

這可能表明騰訊計劃進軍人工智能領域的製藥應用。

BAT在全球AI領域正在成為一個令人敬畏的稱謂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近14億人口。 現在的中國已經變成了數字化經濟,這導致了政府和大型科技公司手中的大量消費者數據。

百度、阿里和騰訊借助人工智能,在中國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國這個市場,是像谷歌和蘋果這樣的美國科技公司都渴望進入的。 例如,谷歌最近在中國開設了一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並與騰訊簽訂了專利授權協議。

毫無疑問,BAT在其本土市場上佔有優勢,政府對FAMGA的限制也是一個有利因素,但這些公司也有進軍全球的野心。 他們正在招聘人才,建立外國研究機構,並通過合作夥伴將人工智能技術從其他國家帶到中國大陸。

目前,與FAMGA獲得的信息相比,BAT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外語用戶數據來訓練其算法。 這些中國企業在智能家居揚聲器等領域的國際擴張,可能取決於他們是否能夠在特定市場上與大型數據公司進行合作,甚至是對他們進行收購。 百度在日本推出人工智能助手阿拉丁時就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更多的國際合作夥伴、投資和收購動作可能正在醞釀之中。

但在汽車、醫療或零售領域,BAT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正在成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名字。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CB Insights©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 虎嗅網 )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41988.html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這兒有一份全球AI擴張路線圖:百度早於谷歌,騰訊燒錢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