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它一口氣打了好幾部爆款綜藝的臉

說唱之後,街舞來了。

去年,一檔《中國有嘻哈》紅透網絡,讓嘻哈文化在中國冒出地面。

今年,街舞綜藝扎堆出現。

優酷《這! 就是街舞》,愛奇藝《熱血街舞團》,連北京衛視都有《舞力覺醒》。

一線導師,一線舞者,一線製作團隊。

每一檔街舞綜藝,都有著各自的亮點。

比如《這! 就是街舞》中又慫又中二的黃子韜,大量圈粉。

比如《熱血街舞團》重金實景搭建的“熱血之城”,輔以賽博朋克後期效果,不同場景搭配不同舞種。

視覺上把綜藝做出難得電影感。

可相比2017說唱掀起的熱浪,2018的街舞,只能算各自打著水花。

八仙過海,卻沒一個能撐起大旗。

為什麼?

在Sir看來,這裡有酷炫的舞台,牛逼的舞蹈,強大的資源。

唯獨,少了一份藏在每個少年背後,無設計,無套路,咬牙切齒的真實。

說到這,你一定懂了。

對,Sir要給你們更吊的——

《街舞狂潮》

豆瓣8.1,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僅503人看過。

走寶了。

在Sir看來,再多爆款的綜藝也遜色於它。

因為它的每一秒,都是真的。

十年前,台灣的嘻哈文化就蓄勢待發。

紀錄片圍繞兩個主角,乍看八桿子打不著。

一個是團體,一個是個人;一個嫩,一個老。

他們互相不認識,但電影卻拍出他們身上的某種隱秘的勾連。

第一個主角,八個小孩。

八個小孩,來自不同學校,因為識英雄重英雄,組成一個街舞團體。

他們是學生之間的傳說。

當年,隨便在大街找個小屁孩一問,“你們認識八個小孩嗎?”對方眼睛都會發著光,操著台灣腔搶答:“超強”“偶像”。

打響名堂,他們只用了一個夏天。

台灣最大型的街舞比賽“捷運杯”,少年組決賽過後,張惠妹在舞台上準備宣布冠軍歸屬。

八個小孩還被排在人群最外圍,但一路追過來的人都知道: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已經坐穩第二名。

但臨門一腳,他們依然緊張呀:

有人轉過身,有人蒙著眼,有人低著頭,所有人都不敢看領獎台的方向。

現場氣氛被推到頂點,“大聲一點,誰”。 他們圍成一團,低頭等待阿妹讀出那個名字。

這幾秒的沉默就像一年那麼長,終於,五十米外話筒傳來第一個音節……

沒錯,是我!

八個人以累死攝像大哥的速度,撥開人群,一邊跳,一邊跑,沖向領獎台。

到了台上,依然沒有停止群魔亂舞。

就連張惠妹……不!

就連旁邊拿著支票等著發錢的讚助商大叔,也被他們感染得跟著抖腿。

瘋狂嗎? 瘋狂。

誇張嗎? 不誇張。

他們的勵志沒有一點水分。

早在高二,這八個志趣相投的小孩就打算組建街舞團隊,但跟我們一樣,這班人同樣面臨高考。

是熱血追夢還是屈服現實?

這八人一致決定,都不放棄,他們要先拼命讀書,再拼命跳舞。

約定考完試再聚到一起,全力參加一次比賽。

把對街舞的熱愛,壓在心裡,變成讀書的動力。

於是,所有人度過一個“心跳加速”的備考期:

有時候不小心想起排舞

心跳就會越來越快

午睡就會睡不著

就像學生時期,Sir也曾在高三立志要跟那個女孩考上同一間學校,然後向她表白。

於是每次午睡基本上都在幻想和她牽著手的大學時光(不許問有沒有成功)。

終於熬過大考——

壓抑越久,爆發越強。

短短一個夏天,八個人用盡所有力量。

通宵排舞,在廁所門口聞著異味練習。

與此同時,為團隊拉贊助、選服裝。

甚至,有人用吃晚餐的錢買服裝被媽媽發現……

用話最多的小伙心龍的話來說,他們把這次比賽當“打工”:

(比賽獎金)等於那些白痴在補習班打工打兩百個小時你造嗎

兩百小時,我們在這跳一跳多快樂

八個小孩如願以償拿到冠軍,也拿到他們的“工錢”。

賽后,成員對著鏡頭感慨:“感覺……這個夏天厚,沒有白費厚。”

是啊,這是我們許多人的青春。

瘋狂、灑脫,沒有雜念。

贏得了一顆糖果,就像贏得了整個世界。

但世界又何止一顆糖果呢,或者,如果你連一顆糖果都沒贏過呢。

是時候請出第二個主角,阿倫。

他的奮鬥,不是1個夏天,是17個夏天。

作為圈內受尊敬的大神級別人物,阿倫已經34歲了,100%高齡舞者。

對街舞,如果說八個小孩是瘋狂,那阿倫,稱得上癡狂。

17歲開始跳,跳了17年,街舞伴隨他小半輩子。

他對街舞毫無保留。

為了學習House(街舞的一種類型),他獨自去到發源地巴西了解當地文化,甚至背葡語。

他組過團體,出過道,到世界各地,參加大小比賽。

但街舞最後帶給他什麼?

物質上的,幾乎沒有。

為了生計,他只能接各種活。

平時,他去教小朋友跳街舞;年底尾牙,教大公司的人跳街舞表演節目……

阿倫有板有眼地認真教著,一邊的孩子各有各玩;

教大人好點,只是,一幫制服裝的大叔大姐,和嘻哈打扮的阿倫還是有點格格不入。

不挑活到這種程度,阿倫依然拮据。

最窮的時候,阿倫想過賣房。

但窮還不是阿倫最害怕的。

他更怕年齡。

記不清從哪一年開始,身邊的人總是問他:“怎麼這麼老了,還在跳?”

面對鏡頭,同樣的問題,阿倫支支吾吾,憋出三個字——

“就……對啊。”

要知道,當初導演決定為阿倫拍紀錄片,其中一個理由就是他話夠多,會自嗨。

這是阿倫在片中唯一一次的“開不了口”。

對啊,還要跳多久,跳到跳不動? 那跳不動後怎麼辦?

他沒有說出來,但腦子裡一定反復問著自己。

這一幕看得Sir心酸。

阿倫去法國參加一個大型街舞比賽。

這是他夢寐以求的舞台,34歲才決心參加。

可比賽還沒開始,他就遇到前所未有的尷尬。

幾乎所有參賽者,都會說英文,都是小年輕,又是臭味相投,剛見面就圍在一起聊得火熱。

阿倫也想啊,這麼多厲害的舞者,他也想結交更多厲害的朋友。

可他不會英文,年齡又大。

只能躲在畫面的角落。

落魄、窮酸,為什麼還要堅持?

紀錄片最後,阿倫回答了這個問題,但又好像沒有任何說服力。

一句話:

“34歲了,還是跳吧!尬到我贏為止。”

“尬到我贏”,這就是街舞教給他的全部。

所以,阿倫和八個小孩到底有什麼關係?

一個青春熱血,一個困惑尷尬。

一個剎那爆發,一個長久死磕。

一個是探索未知的過程,一個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八個小孩,他們的命運看似有無數可能。

比賽結束後,分道揚鑣,各自過上自己的大學生活,有的人堅持跳舞,有的人潛心讀書,有的人穿上製服……

他們還會繼續跳舞嗎?

跳成什麼樣?

跳多久?

上帝還在擲骰子。

這句話我們常常聽到,時間是個好東西,只有在時間的檢驗下,你才會發現,原來年輕時的熱愛,只是你對抗無聊的興趣。

所以,當我們還小時,就被不止一次訓誡:這種事,年輕的時候玩玩可以。

“這種事”,可能是跳舞、滑板、說唱、打遊戲……

“這種事”一般是你喜歡的,但父母不喜歡的。

因為“這種事”不會有結果,因為沒結果所以不值得。

就像片中的阿倫,34歲了還兩手空空。

但,阿倫真的是一個徹底失敗的中年男人嗎?

至少當他跳舞時,Sir不覺得。

在Sir看來,《街舞狂潮》就是一部一流的青春片。

它既不飽含熱淚地歌頌夢想的偉大,也不滿口毒牙地痛罵現實的殘酷,更多的,它平等而平靜地表現出每個人的選擇,和為這種選擇必須承受的代價。

堅持固然可貴,放棄也並不可恥。

什麼是夢想?可能真的不是某種結果,某個彼岸,是此時此刻,彼時彼刻,你有沒有像個傻逼一樣竭盡全力。

就像八個小孩說這個夏天沒有白費,就像阿倫說,跳下去吧,尬到我贏為止。

他們身上隱秘的勾連,或許就在於他們都有過那麼一段生命。

說實話,片中讓Sir感觸最深的,其實不是阿倫和八個小孩。

是一位家長。

自八個小孩中哲宇的爸爸,他在鏡頭前說出了自己的遺憾:

其實他們這一代的理想

就是我們那一代心中的理想

只是我們不敢去做

當你有理想不去做,你會後悔

可是做了之後有沒有成功沒有關係

最起碼你已經嘗試過了

為了夢想,你可以有多拼。

拼過,就不會輸。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熱血沸騰,想衝出大街尬舞了?

別急,Sir還想介紹第三位主角。

來自一部OPPO出品的街舞微電影,迪麗熱巴和王一博主演。

看名字,它勵志——《熱舞吧! 青春》。

但絕不是傻白甜的勵志。

王一博跟所有追求夢想的年輕人一樣,熱愛街舞,同時也被現實的鐵拳揍得皮青臉腫。

幸好,他在迪麗熱巴飾演的“手機人”那受到啟發。

要追求夢想還是順應家人? 看熱巴如何給出答案——

| 時長:14分19秒|

這部勵志微電影,並沒有為夢想空喊口號。

順從父母,不一定對;一意孤行,也不一定對。

不僅要有向前衝的韌勁,更應有回頭自省的勇氣。

就像王一博在理解了父親,和他達成和解之後,父親也對他的夢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像,結尾處的獨白:

年輕時不懂夢想,總覺得生活處處都是阻力,年輕時最懂夢想,可以為你喜歡的人和事單槍匹馬。 青春是什麼? 除了敢於世界為敵的魄力以外,還要帶著激情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過好每一天。

微電影中迪麗熱巴飾演的手機人,也代表OPPO一直以來的主張:年輕人,就該做自己喜歡的。

Sir不也一樣,從當初逃課看電影的傻小伙,做到今天,與你們相遇。

所以,跳舞也好,寫字也好,現在就站起來——

去做。

本文來自大風號,僅代表大風號自媒體觀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它一口氣打了好幾部爆款綜藝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