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曝了自己為了對抗這個「討好型人格」,獨自在異鄉待了一年。並引用金句總結:「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愧疚才是最大的負能量。」這兩句話擊中了無數個人的柔軟的內心,因為太多的人都有共鳴,自己也曾討好過,或者正在討好著。
蔣方舟是誰?年少成名的少女
金燦燦的簡歷,簡直就是人生贏家的蔣方舟居然自認為是討好型人格。那我們普通人是不是就更沒資本去「任性」了?顯然不是,並且也可以總結出討好型人格和一個人是否「優秀」也沒有必然的關係。
和「討好型」人格有關係在於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否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客觀的看待自己。第二,是否有自信,即是否有自我價值感。第三,是否過於敏感,在意別人的一言一行。第四,是否極其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即使他人並不重要。
如果回答都是「是」,很顯然,就具有討好型的特質了。
在孩子的世界,成人就是權威和規則,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去變成所謂「機靈懂事」的討好者,否定他的思想,打擊他的自信心,無視他的需求,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百試不爽。
父母們看到這裡,肯定會認為自己怎麼會這麼對待孩子呢?小時候有沒有別的小朋友到自己家裡來做客,一個勁的誇獎別人孩子的同時,會不會還不忘貶低一下自己的娃,向人家學著點;當別人孩子和自己孩子搶一個玩具的時候,是不是總要讓自己的孩子表現大度,讓給別人;當孩子欣喜若狂的給你顯擺自己的成績的時候,一定不能忘了不能驕傲的挫折教育,讓孩子看看人家誰誰誰。
這樣的父母容易會讓人人都覺是個「好人」,熱心助人,謙卑偉大,犧牲自己需求,以別人利益為第一位。但違背人性的行為都會物極必反,討好型的人會把怨氣的一面留給家人。也更容易以相同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當孩子知道只有自己以取悅討好的模式才能獲取父母的正向回饋,就會不自覺的一直沿襲這個模式,掩飾真實的自己,展示別人想要看到的自己,被看到了,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小希就是如此,媽媽幾乎撐起來了整個家族的事情,小時候家裡表姐堂妹堂弟都沒有間斷過寄宿在自己家裡,小希媽媽也很驕傲,自己這邊和小希爸爸兩個大家族的事情都要獻上自己的一分力,自然也得到了所有人的愛戴。除了小希。因為小希一旦要滿足自己的需求,沒能力負擔其他人的要求,媽媽就會覺得小希沒良心,沒親情感。小希在工作中從來也不敢爭取,好像一爭取就對不起其他人一樣,即使屬於自己的東西也不敢去爭取。
作為父母,如果自己也有討好型人格,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不是,給孩子尊重和認可,肯定孩子屬於自己的價值。沒有價值感的人在生活中沒有力量守護自己的邊界。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