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軍師聯盟》之曹操軍師高下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曹操帳下最為著名謀士之一。他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獻出了不少計謀良策,不幸的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八歲。

郭嘉可以說是曹操最為信任的謀士,因為他獻計也好,處事也罷,都著重長遠。曹操每當有難題遲疑的時候,他總是審時度勢,有理有據的分析敵我雙方的問題,讓人信心倍增。其中有幾個事例就可窺一斑。

一是袁紹率大軍討伐曹操時候的十勝十敗理論。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頗多,而且所居河北之地,不僅糧草豐盈,而且人才濟濟,兵多將廣。而曹操呢,那個時候僅居徐州和許都之地,無論從哪個方面都和袁紹無法比較,曹氏集團決策層內部普通悲觀。雖然曹操不想這樣滅自己威風,長他人志氣,但是自己確又說不出自己的優勢在哪裡,這個時候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論」。

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

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

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

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總結起來就是: 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

這個理論實在出彩,在那個悲觀時期,能提出這麼振奮人心的理論,對提振士氣是非常有用的,而且郭嘉也不是空空而談,之前郭嘉曾為袁紹謀士,因為發現了袁紹如此種種所以才選擇離開袁紹,后得荀彧推薦才進入曹操的智囊團的。所以他說的觀點自然更具有說服力,後來的戰事也表明,郭嘉的分析是非常正確的。抗戰時期,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想必也是受此啟發。

第二個是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朝野都希望立儲。而朝中又分為幾派,一是曹操希望扶持的曹植勢力;二是曹丕勢力。曹丕是嫡長子,按傳統禮制,理所當然的繼承世子之位,但是曹丕生性張揚,少內斂,曹操只看重他戰場之功,對於統一后的國家治理,並不看好;而更看好曹植,曹植重文,更適合國家平定之後的治理,曹植性情仁厚,有文韜武略,只是不善權謀。曹操其實最喜歡的是曹沖,但是他太小了。再曹操猶豫之際,曹操問荀彧和郭嘉,讓他們寫下諸子中,誰可以當立儲位時,荀彧寫下的是「立長」;而郭嘉寫下的「立賢」。從這個倆人的答案可以看出,郭嘉要勝出荀彧一籌,而且氣度更大,處事更為圓滿。

荀彧寫下「立長」,一下子就把自己戰隊了,就是站在長子曹丕這邊,無論曹丕是不是個人才,都是必須的,這是傳統。而這個顯然與曹操當時想法相左,曹操心裡是非常反對漢朝舊體制的,否則大漢朝不會衰落至此,所以他要大破大立,所以立嫡長,儘管是傳統禮制,但是曹丕顯然在才情方面,要略輸於曹植。而且荀彧如此一立,也把自己的格局弄小了,就是守著嫡長,其他不管。

郭嘉寫下「立賢」,也就是說,誰優秀就立誰,不管嫡庶。將來世子有可能是掌管天下的人,如果不賢,就和現在的漢朝沒什麼區別,勢力格局混戰,民不聊生,而這顯然與現在他們想一統天下的願望是相違背的。把立儲與天下百姓安樂相關聯,郭嘉的格調顯然更大,而且也更和曹操心意。

聲明:本文由頭條號:戲里看花磨歲月原創,圖片來自網路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軍師聯盟》之曹操軍師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