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對話MIT終身教授:AI之路通向何方? 是人類福利還是滅世之災?

我們已然望見AI時代的曙光。 AI無限的想像空間、人類根深蒂固的恐懼本能,加上流行文化的肆意渲染,AI更像一頭帶來末日的利維坦。 AI究竟意味著什麼? 人類又該如何自處? 出自人類之手的AI如何才能為人類謀福利?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終身教授、未來生命研究所創始人、暢銷書《生命3.0: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進化與重生》作者邁克斯•泰格馬克,分享了一些對於人工智能的理性看法。

以下為採訪實錄:

造就:您在新書開篇提到中國,您認為中國人工智能 的發展會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泰格馬克: 中國是人工智能製造領域的世界領跑者。

不斷提升的技術能力與使用技術所必需的智慧之間存在一種張力,這是一場競賽,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AI的發展走向。

中國漫長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智慧,有助於建立一套良好的人工智能管理體系。 中國技術和中國智慧的結合,很可能讓我們在這場競賽中勝出。

過去智慧的增長一直依賴試錯法,比如我們先發明了火,經歷火災後又發明了滅火器。

但今天,科技的力量已經實現幾何級數的增長,試錯成本變得不可承​​受。 我們必須未雨綢繆,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因為這可能是我們唯一的機會。

造就:90年代美國、歐盟形成了一種保護機制,您對此怎麼看?

泰格馬克: 事實上,我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正在做 安全性研究項目。

有人質疑,對AI風險的討論是不是為時過早,甚至太杞人憂天? 不是。 安全性研究的宗旨是希望通過規避錯誤,最大程度地降低損失,確保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有人很悲觀,他們想像凡是有可能被濫用於危害人類的科學技術,都會釀出苦果、貽害無窮。 但這很顯然是錯誤的。

想想生物學,本可以用於生化武器,可關於生化恐襲的報導實際上少之又少。

 

因為20世紀70年代,大部分國家都簽署了國際性的禁止生化武器條約。 大家形成了一種共同的願景,沒有生物學家會以製造生化武器為夢想,而是把精力放在了生物學研究和以醫學發明賺錢上。 生物學確實為人們創造了更健康、更幸福、更長壽的生活。

很多人一直固守一種過時的思維方式,堅信強者通吃,必須鬥得你死我活,才能得利。

比如我的母國瑞典和鄰國丹麥,歷史上戰爭不斷,但近百年卻友好無事。

戰爭中求生存,在古代這似乎無可厚非,畢竟當時的條件下,土地意味著一切。

但在今天, 利益的獲取不必依賴土地,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滿足物質財富、生理健康各個層面的全方位提升。 不必再依循弱肉強食的殘酷法則。

科學技術的發展依賴不分國籍、種族、性別的人類的共同努力,科技的客觀有效性也決定了應用足以造福全世界。

例如抗生素,沒人在乎究竟是誰、哪個國家發明了抗生素,重點是它事實上為包括亞非拉和歐美在內的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福利。

這才是科學技術的本質。 科技誕生財富和利益,科技的普世性決定了在今天,不是殘酷的競爭而是和平,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互利共贏,才是提升幸福指數的終極之道。

造就:您認為AI是否有意識?  

泰格馬克: 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

首先, 意識不等於智力。 智力是實現目標的能力。 而意識是我知道自己。

比如開車,我從自己的耳朵、眼睛獲取信息,大腦經過處理,向肌肉發出指令,再落實到具體的駕駛行為上。

無人駕駛汽車可以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但它不可能知道自己在開車。 我卻可以知道這點。

有人說,任何有智力的東西都有意識,把意識和智力劃等號。 這顯然是錯誤的。

意識和智力都跟信息處理有關,但 並不是所有的信息處理都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實現的, 比如我不可能察覺到我的大腦是如何調節我的心跳的。 同樣,某些智力活動並不伴隨意識。

也有人說,機器人不可能有主觀體驗,不可能有意識。

我是一名科學家,從科學角度看,構成人類大腦的碳原子並不神秘。 而 之所以神秘學、奇蹟學能有廣闊的市場,我覺得和人類的宗教需求和宗教背景有很大關係。

目前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正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什麼樣的信息處理是有意識的? 什麼樣的信息處理僅僅是一種實現目標的應變能力? 這非常重要。

未來,萬一我們造出和人類一樣有意識的機器人,該如何對待它們?

一旦機器人具備意識,就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道德倫理問題。

人類一直就有製造他者、虐待其他生命形式的惡習。 無論是自然界的動植物,還是野蠻社會下的奴隸僕役,都被以要么沒有意識、要么是低階生物為由肆意虐待。 但科學和社會的雙重進步一次次證明並非如此。

要想肆意對待有意識的機器人,就必然觸及幾乎不可能解決的道德倫理難題。

某種程度上, 主觀體驗、意識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比如當我們看世界的時候,是因為我們在看,所以誕生對世界“美”的判斷和感受,相反世界本身談不上美醜好壞。 可以說,意識、主觀體驗就是意義的源泉,是獨一無二的標誌。

製造AI的宗旨是服務人類,將是否具備意識的機器區分開來並且分別製造,這一點就尤其重要。 此外,針對意識的有無,制定相應的對待策略,構建不同性質的人機倫理,也十分重要。

造就:人類大腦和AI能夠完美融合嗎? 就像鋼鐵俠那樣。

泰格馬克: 可以,也不可以。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使用科技來強化我們的大腦, 現在的智能手機就是這種的初步應用,撇開手機和人腦的物理連接不談,智能手機的確大幅提升了人腦的各種能力,也給人類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未來很可能誕生神經植入技術,超越物理層面的溝壑,使得人成為更完美的人。

絕對意義上的人機融合併不現實。 因為神經元信號的發射速度只有千分之一秒,而今天計算機芯片的處理速度比人腦快100萬倍,受限於生理原因人腦不可能比得過AI,所以人機融合的前景暗淡 。

 

超級計算機在應用的長遠和廣闊性上,無疑優越於人機融合,而只需要解決AI的價值觀問題,始終保持為人類最高利益服務的宗旨,這種相對意義上的人機融合才是王道。

造就:你在書裡多次提到《終結者》,你覺得未來會是人類成功控制機器,還是機器成為人類的噩夢? 科幻電影裡你最喜歡哪部?

泰格馬克: 一提到AI的未來,人們很容易想到電影《終結者》,裡面毀天滅地的機器人,讓人們擔憂AI的風險。 我認為這種擔憂是錯誤的。

對人類構成威脅的不是它超強的能力,而是它的程序、它所秉持的價值觀、或者說是它的意識。 當AI的價值觀和目標與人類需要的不一致、甚至相衝突時,這才是風險所在。

保持AI的價值觀和人類高度一致,是AI技術的發展之道,也是人類的福祉所在。

但這面臨 三個尚未解決的棘手難題:

讓AI理解人類的目標和價值觀,並不容易;

讓AI理解和讓AI去執行,是兩回事;

隨著AI技術更成熟、更智能化、更聰明,如何讓AI始終保持和認同人類的價值觀?

有人說,這個研究現在為時過早,因為我們人類連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都還不知道,根本談不上去教育AI。 我覺得這只是在為偷懶找藉口。

雖然微觀層面人與人存在差異,但 作為整體人類卻共同分享一套目標。 比如造飛機,每個人都會同意飛機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沖向建築物。

把這類人們都認同的目標和價值觀教給AI,就像父母教育孩子,不僅要教育孩子學習各種技能,這就跟一個好的士兵並不等於一個好人一樣,還必須傳授給他做人的 道理,與人為善的道德規範。

使AI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聰明,並不等於AI的發展越來越好。 衡量的標準不僅看能力,更要看AI是否服務於人類,是否分享一套和人類一樣的價值觀。 而這是科學領域和認知倫理領域一起攜手去做的事情。 如果AI能與人類共享同一套價值觀和為人類服務的目標,對AI未來的擔憂將不攻自破。

 

像《終結者》這樣的科幻電影,只是不加區分地展現AI災難性的一面,我不太喜歡。 不過一部電影《她》是例外。 《她》非常有趣,裡面的機器人具有自我意識,這是非常有創意的。

我最喜歡的電影當屬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裡面很清楚地展示出人工智能最大的風險來自AI強大能力的濫用,而這也並不是AI自主意識的驅使, 而是人類灌輸給AI的程序所致。

如果人類能解決人機之間技術性的信任問題,如果人類能傳遞給AI一套和人類共同價值觀一致、為人服務的宗旨,AI超強的能力和無限的想像空間,必定會是人類未來的助力 。

造就:如何定義生命1.0、2.0、3.0?

泰格馬克 :我把細菌生命稱為1.0,因為它們沒有自主的學習能力。 現在的人類是2.0。 生命3.0是一種能夠對自己在軟件和硬件方面進行全面提升的存在階段。 或許AI會為我們人類打開生命3.0的大門。

造就:現在有種擔憂,認為AI發展了,人的存在感會被削弱,你怎麼看?

泰格馬克: 我舉三個例子,收入、就業和生活的意義。

AI是科學技術的結晶,而科技可以誕生財富,AI發展最直接的邏輯結果是社會財富總和的大幅增長。

現實層面確實可能造成收入兩極分化,但這 本質上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不是科技問題。 應該從社會科學層面去解決。

AI無疑會替代一些人類工作,尤其是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工作。 但在社會財富總體增加、保證分配公平的前提下,被替代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人類的解放。

 

人們也不必擔心因為失去工作、獲得解放而失去生活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我在中國發現很多退休的老年人在含飴弄孫、撫育孫輩的生活中找到了晚年的樂趣和價值。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造就Talk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轉載此文請於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信息),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1345.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對話MIT終身教授:AI之路通向何方? 是人類福利還是滅世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