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點穴運動法的主要內容有二。一是儘早開始按發育規律促進正常功能,7-9個月主要項目有:
1 用語言玩具引導俯爬
2 穴位刺激促進俯爬
用語言玩具引不出俯爬的,加點穴促進俯爬:肘支撐位,一前臂稍向前手背向上,固定該手同時點壓該側肩井穴,引發上肢用力;同時或稍後屈對側下肢,扶足拇趾蹬地同時點壓該側湧泉穴,激發下肢用力。左右交替,刺激俯爬。
湧泉穴在足底中部前1/3與后2/3交點。
3 膝手爬
會俯爬后可用爬過媽媽大腿、軟滾、被子卷等向膝手爬過渡。
爬行不僅是更協調的移動,是以後立位移動和其他協調動作的基礎,也有助於認知能力的提高和情緒改善。美國哈佛地區調查,較晚會走的多沒有經過爬。臨床總結出,會爬后爬行量不宜過多,一方面由於此階段也是開始立位訓練的月齡,時間有限;另方面膝手爬過多可致手腕關節變形。一般每日爬行總量50-100米較為適宜。1歲后不會爬、走的孩子,主要應進行立位訓練。
4 扶持蹦蹦跳
用扶持蹦蹦跳、短時間扶站等鍛練下肢持重。蹦跳時不能有節律屈伸膝、髖者,可另人協助訓練屈伸膝、髖。
5 蹲起訓練
扶持孩子蹲下后,再引導其慢慢站起。姿勢異常或完成不好,應予矯正、扶持,1人扶雙臂協助做蹲下、起來動作,另兩人坐於墊上用雙足、雙手扶持固定踝、膝關節在正確位置上運動。
研究證實,骨、關節的發育除營養外,運動和持重缺一不可。宇航員營養全面,但在失重條件下大量丟鈣、骨密度下降;卧床1周后,尿鈣明顯增加,骨礦物質含量平均每周減少0.9%。在充足物質營養基礎上,特別是適宜維生素 A+D、鈣的補充,按照發育規律進行立位持重訓練,不但不會造成下肢變形,反而會促進下肢骨、關節發育。
7 體位轉換訓練
引導/扶持由卧/坐位向半跪位-立位轉換。體位轉換過程中,過渡的半跪位/跪立是必要的,但作為訓練項目跪立常弊多利少。
8 指捏小物
引導/扶持拇它/食指捏小物。
9 口腔運動
面對面示範發音及咀嚼,用手邦助下頜活動,利用「磨牙餅乾「等促進咀嚼、吞咽。教孩子用吸管、吹喇叭、伸舌添食物。
咀嚼等口腔運動是易被忽視的第三方面運動,咀嚼訓練不僅有助於牙齒及齒槽骨發育、有助營養改善,也給正確發音打下基礎。
10 點穴按摩操
在前面點穴按摩操基礎上,按摩頭面部時加點壓下關、頰車穴,有助於咀嚼、發音。下肢體操可增加踏車動作,可促進邁步意識。
下關穴在顴弓下緣咀嚼時隆起處;頰車穴在下頜角前上方咀嚼時隆起處。
11 感統訓練中球上運動增加:
①扶持孩子蹲於球面顛彈,加強蹲起功能。
②立位腹貼球,扶持足跟向足掌重心轉換及左右下肢交替持重,訓練正確行走時足跟向足掌的滾動及交替單腿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