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為什麼規模企業更應試水海外眾籌?

文章摘要: 而如果一款產品在海外眾籌中代表了企業、品牌對消費者意見的

​​​海外眾籌早已不是創業企業和創業者的專屬。近幾年,諸如索尼、通用電氣、華納兄弟和本田汽車等傳統大型企業,均利用海外眾籌平臺作為新品發售的渠道,取得了不錯的營銷回報。他們的成功說明:海外眾籌正逐漸脫離最初的資金籌集功能,向着「新品開發的營銷戰略」不斷轉移。

以更低營銷成本,攫取千萬級「真實使用者」傳播覆蓋

事實上,海外眾籌平臺中積聚的「潛在消費者」流量不可忽視。根據2017年的資料,排名第一的海外眾籌平臺Kickstarter月均訪問已突破3000萬大關,第二名Indiegogo 月均站內流量也突破1000萬。

對於規模企業而言,與其通過廣告、公關手段砸下大筆營銷經費,不如在海外眾籌中,以「小錢」攫取不可小覷的眾籌平臺站內流量。同時,在海外眾籌已經呈現出濃郁的「馬太效應」,規模企業相較中小、創業型企業,能夠在廣告、PR、Social中有更高投入,實現更多的站外引流,海外眾籌平臺則會因更多的站外流量,為規模企業的專案分配更多站內流量。更重要的是,這些流量都是導向銷售的「真實使用者」。

以「真互動」,點燃品牌營銷

同時,規模企業釋出的海外眾籌專案,還帶有更好的「品牌營銷」價值,它代表了曾經「浮在雲端」的規模企業向消費者伸出了雙臂,歡迎消費者進入到產品正式發售前的「研發、改進」過程中,代表了企業、品牌對消費者意見的「真正尊重」。

海外眾籌平臺與電商的最大區別就在於:Backer更熱衷與品牌互動。即便在數字營銷如此發達的今天,在企業慣用營銷手段中,消費者仍舊處於「接受」地位。無論廣告創意再怎麼優秀,公關活動再怎麼好玩,消費者能做的最多是「點贊、轉發、評論、與官方賬號管理員互動」。這並非真正的「互動」,而是單純的「討論」。

而在海外眾籌平臺上,產品往往仍未生產,因而Backer的意見能夠真正融入到產品之中。這樣的「真互動」才能真正給消費者帶來「品牌好感、品牌認同」,對於規模企業而言,這樣的營銷,遠比廣告、PR公司「洞察」、「創意」出的品牌事件,具備更重大的營銷價值。

以銷售導向,發掘營銷的「市場價值」

「真討論」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品牌層面,更體現在「市場價值」方面。海外眾籌平臺的Backer群體,絕大多數是「極客」、「設計師」,他們對於產品的意見相較普通消費者,更具「代表性」和「實用性」。很大程度上,他們的意見,就是對現時市場需求的「準確洞察」和對未來市場方向的「精準預測」。

海外眾籌專案中,Backer支援某一產品,是要付出「真金白銀」的。如果一個產品能夠籌集海量資金,就可以證明產品貼合市場需求,而Backer們的意見則能幫助這款產品「查漏補缺」,或者激發研發團隊更多的想法。而如果一款產品在海外眾籌中「無人問津」,則說明這款產品可能存在著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問題,研發團隊則需要根據已有Backer的意見,再行改進。


所以,對於規模企業而言,海外眾籌這一「新事物、新手段」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營銷戰略方向。但為什麼一定是「海外眾籌」呢?由於國內現有的眾籌平臺,有著濃重的「電商血統」,且「刷單」之風尤甚。其帶來的營銷價值則會大打折扣。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為什麼規模企業更應試水海外眾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