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做平臺還是獨立站?

原標題:做平臺還是獨立站?

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擅長的領域,在跨境電商界也是如此。來自新加坡的創業家Steve Tan 入行十二年,歷經兩次平臺創業後,又兩次轉型運營獨立站,一次次改變思路,不斷地嘗試和突破。最終憑藉其在獨立站的運營,以及對Facebook引流和推廣技巧的使用,成為蜚聲國際的大賣,每年公司旗下的獨立站銷售已達數億人民幣。

大學創業,從平臺轉向獨立站

Steve在跨境電商的創業初衷來自於大學的一次突發奇想:「2006年時,我在中國留學,接觸到了阿里巴巴跟淘寶,通過採購許多不同的中國產品,開始在eBay平臺銷售,賺取‘零用錢’」。Steve說:「當時的店鋪業績相當可觀,但時間一長卻很難突破銷量瓶頸,這時我意識到了產品對平臺的高度依賴。於是在繼續經營eBay平臺店鋪的同時,開始尋找不同的方式去售賣產品分攤運營風險。」

通過各種渠道和技術上的嘗試,Steve發現,相比於平臺,獨立站擁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靈活性,在不需要大量庫存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測試尋找爆款,制定出相應的引流和促銷策略;二是爆發性,獨立站通過社交平臺的推廣,能夠比平臺更快地得到反饋,在短時間內獲得驚人的流量,繼而誘發銷量的大增長。

2007年,他機緣巧合地接觸到了Facebook廣告,前後花了不到30天的時間,就把自建站的流水從2-3萬美元提升到了12-13萬美元,實現了質的飛躍。在這過程中,他也逐漸找到了爆發規律:Google的搜尋量只能定向地將產品展現給正在搜尋的買家,而Facebook廣告則可以幫助其挖掘更多潛在覈心買家。「2012年,為豐富獨立站的產品豐富性,我們轉戰硅谷做一款智慧手錶,併發布在indiegogo上進行眾籌,在那個眾籌還尚未普及的年代,這款手錶30天就獲得了150萬美元的眾籌,在硅谷小有名氣。」然而,由於生產及合夥人「背叛」、捲走財產等原因,Steve不得不進行二次創業重新出發,依舊是從電子產品出發,卻又從獨立站中重回跨境電商,入駐了亞馬遜平臺。

首月入百萬,獨立站纔是心之所向

在運營了一段時間的亞馬遜店鋪之後,Steve發現平臺仍舊無法滿足他產品推廣的需求,於是又再次開始做獨立站。他表示,「前期籌備的過程中,我在Facebook上發現了許多可以把流量匯入到獨立站的廣告渠道,藉助2008年至今我對Facebook引流和推廣的熟悉基礎,再加上之前積累的物流和人脈,在回去做獨立站的第一個月,我的業績就突破了百萬美元。」

在分析了流水突破百萬美金的同時,Steve也剖析了產品營銷成敗的原因,「產品的成敗不能取決於創業者對產品的真實想法,而是更多地要考慮市場的需求程度。當初在做智慧手錶推廣的時候,我們甚至還進行了線下的市場調研。而如今,廣告的資訊已經非常成熟、透明,通過職業、學歷,資訊、年齡層等資訊進行整合,能幫助賣家進行更加精準地引流,尤其是在開發出新產品時,產品在市場尚未有認知度,SEO和Google Shopping能夠得到的搜尋量較少,則此時Facebook上就能夠較快地針對目標人群進行產品曝光,提升訂單轉化率。」

Shopify簡化建站流程,進入獨立站的絕佳時期

雨果網獲悉,在Facebook上Steve組建了一個超過5萬人的eCommerce Elites Mastermind 電商群組,協助賣家自由地學習引流知識,把握行業趨勢和Facebook政策變動。與此同時,他也免費分享了許多實戰案例,逐漸在業內得到了許多賣家的認可。

在預判未來獨立站發展趨勢時,Steve表示,「拼廣告」或許已經不再成為獨立發展主流,獨立站賣家更多地要關注使用者的lifetime value(顧客生涯價值),提高使用者的復購率,將錢花在具有更高lifetime value客戶身上,這樣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積累優勢。

「我覺得現在仍舊是進入獨立站非常好的機會」,Steve說:「從長遠來看,建造獨立站就是在打造一筆資產,無論在未來還是現在,產品和存留下來的使用者資訊都極具商業價值。Shopify這類平臺的出現,降低了獨立站的門檻,簡化了過程,讓新手賣家不用花太多時間去學習瑣碎的事情,更容易地轉型,在半個小時之內就能夠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立站。」返回搜狐,檢視更多

責任編輯: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做平臺還是獨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