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都8102年了,機器人還是“靜若癱瘓,動如癲癇”

說起來,2018年距離哆啦A夢預計要誕生的2112年,倒計時已經不足100年了。 對人類來說,通往未來的時間節點似乎正在一點點的走近。

然而剛剛結束的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面,展示的機器人成果卻未免讓人失望。

我們所看到的機器人,不論外觀或是內在表現,可以說和4年—5年前,甚至十多年前相比,仍舊看不出有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權威性如何?

北京亦莊的英文名不是無聊的漢語拼音Yizhuang,而是E-town,可以說很信達雅了。

亦莊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2018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已經是第三次在開發區舉辦。 亦莊目前正試圖給自己貼上“機器人產業”的全新標籤。

北京市大興區委常委張繼紅表示,開發區的機器人企業已由三年前的35家,增加到現在的153家。 到2020年,開發區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產業集群要達到700億的產值。

這一次世界機器人大會的規模比以前要大不少,不同於之前某些名為“全球/世界”實際上還是辦給中國人看的會,全球處於第一梯隊的機器人廠家、行業協會、研究 人員等確實都參加了。

他們如此重視在中國舉辦的機器人大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正走在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的路上。

在美國機器人工業協會主席 Jeff Burnstein 的統計中,過去一年全球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數據確實也是很亮眼的。

國際機器人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2016年,全球機器人行業複合增長率是12%,最主要的增長來自中國。

中國1961年開始使用第一台機器人,之後增長超過日本,然後持續快速增長。 中、日、韓、美合起來占到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74%。

這也就表明,在這個展會上展出的機器人,確實能夠體現出世界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大致面貌。 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參展的門外漢來說,卻並不能從展品中直觀地感受到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最大的問題是,在各種科幻電影、小說等當中,我們已經看到了理想狀態的機器人,或者是更像人形,或者是像大白一樣,雖有著奇異的外形,但是至少能更通人性。 然而,這些突破性的技術展現還是僅僅停留在電影裡,我在會場是一個也沒有看到。

工業機器人“動如癲癇”

Jeff Burnstein 所提到的全球機器人產業,主要還是指工業機器人,既然不講究外形美觀,也就意味著工業機器人依然是以機械臂們作為主角。

在機器人大會的展廳,你能得到的第一個簡明易懂地啟蒙知識就是明白機械臂們都是怎樣移動的。

和電動相比,氣動是釋放一點點壓縮空氣,作為驅動機器人行動的動力來源。 一些廠商將他們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節省壓縮空氣的用量上,這也就意味著運轉時間越長,越是少用耗材,節省成本。

因為工業機器人場館排在家用、商用機器人前面,為了吸引大家駐足觀看,廠商各出奇招,有的抽獎送機械臂雕刻的玉佩;有的如大力士一般舉起汽車來回晃;有的敲架子鼓 ;有的拿根筆在紙上寫字,人手在觸摸屏上畫什麼,機器手就跟著寫出什麼。

這些演示的意義在於說明現在的機械臂採用的氣動或電動技術越來越成熟,定位的靈敏度和精度都在不斷提高,造價和成本也在不斷降低。

但是,主要的動作沒變,還是大家很熟悉的那種:在一個地方點一下,突然大幅度的一甩“手臂”,馬上挪動到另外一個固定的點,再點一下,慢慢把手上吸取 的物件放下來。

其實如果你拿人的手臂來模擬這個動作的話,就會發現這種一點都不連貫的動作,感覺確實像得了癲癇一樣。

雖然在速度不斷提升,跟《挑山工》裡說的那樣不用休息埋頭苦幹的情況下,機器的工作效率遠遠超過人類,但這個多年未變的動作,還是讓進入場館的大批老人孩子 欣賞不來。

而且,一旦涉及到復雜連貫的需要編程的動作,就連速度都不能讓人滿意。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參與研發的“小玎小璫智能飲品機器人”,已經可以量產,機械臂可以模擬人手操作來調製奶茶。

忽略機器人長相的話,唯一的問題是製作一杯奶茶所需的時間,還是比官方說的2分鐘長多了,應付不了排隊等喝機器人奶茶的人群。

服務型機器人“靜若癱瘓”

到服務型機器人展廳,看到的就更讓人皺眉頭了。 迎賓、業務辦理、服務員等類人形機器人,幾乎無一例外的在腦袋或軀幹位置裝了一個屏幕充當前臉。

而更值得吐槽的是我們的工程師們為這些屏幕設計的臉龐,一般都會選擇一個特別低幼的,長得像喜羊羊一樣的卡通臉,露出傻乎乎的,近似“面癱”的笑容。

也不知道這些廠商是以什麼作為評判標準,認為這種臉型最能被商家和消費者接受的——難道這樣的真是比更正常的人臉賣的更好?

既然是要接受這種設定,那一定不能忘記的是配上特別孩子氣的,童稚的語音,跟你說“你要的套餐已經好了”或者“去腫瘤科請上四樓”這樣的話 。

在另外的場地中,一些“格鬥機器人”正舉辦一場爭霸賽,訓練的是能有靈活的雙手雙腳,並像人類一樣行動的機器人,而做出各種讓人害怕的四腳怪獸的 波士頓動力無疑是這一領域的翹楚。

但是,這些機器人被製作出來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確認手腳能動,距離把它們安裝到服務型機器人身上,讓那些人民的勤務員擺脫“癱瘓”的窘境,還差得遠。

“由於格鬥機器人需要實現性能和重量的平衡,追求智能性能必然意味著使用更複雜、更重的元器件,這樣又會遇到材料的瓶頸。”《科技日報》採訪的一名格鬥機器人開發者 這樣說。

2C的機器人領域,為什麼比較排斥用一個正常成年人的面目來展示呢? 雖然問廠商並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但在其他國家可能會有一些嘗試。

例如在性愛機器人方面,以往做等身大小娃娃的,對於能將娃娃變得更智能和自我運動,表現得都很積極。 而沙特最近批准給予一位類人形的機器人“索菲亞”以公民身份,其實都是在做這方面的嘗試。

但是如果想要盡可能的模擬真人,無可避免的會涉及穿越“恐怖谷”的問題,即當仿真度達到一定程度,但又不百分之百的像人的時候,就會造成一種看恐怖片 一樣的感覺——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很瘆人也是這個原因。

埃森哲之前聯合一家美國科技公司IPSoft,將其開發的AI客服界面Amelia交付給一些歐洲的銀行使用。 瑞典有兩家銀行試用,其中一家SEB用的不錯,但另一家NordNet就感覺很不爽,炒了“她”的魷魚。

研發更像人的交互界面始終存在風險,所以更多的服務型機器人從“肉體”到“靈魂”——即內置的AI操作系統——都在恐怖谷前停下了腳步。

大家寧可表現得像“面癱”版喜羊羊,也不願意冒產品滯銷的風險,向著真正像人一樣的終極目標邁出那一步。

取而代之的是,AI提供商們正試圖將聲音作為突破口,因為和視覺比起來,人類對聲音中的不協調更不容易區分。 之前一些機械感十分嚴重的“虛擬歌姬”例如初音未來,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證明從聲音先突破​​是可行的。

想體驗這些“聲音”機器人? 去用你手機的語音助手就好啦。

協作機器人是真正的亮點

是不是跟以前相比,機器人產業的確好久沒有出現激動人心的變革了呢? 也不能這麼說,一些細微的改變正在發生。 然而從量變到質變,我們還需要苦苦的等待。

人們在努力將機器人技術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拓寬,向著小型化,低成本的方向發展。 在找不到其他出路的時候,先把過去已有的事情做得更好,讓成本更低,不也是一種進步的做法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機械臂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行各業中,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在汽車製造等少數行業能看到。

實際上,像是汽車流水線上執行骨架焊接、噴漆等工作的機器人,是90年代就出現在我們電視畫面上的那種素材,用來搭配高科技行業的描述,所以才會在我們的印象當中 ,形成機器人產業十幾二十年都還是老樣子的錯覺。

但實際上,如果在汽車之外的其他製造業,特別是低成本的小商品組裝時也能用機器人,那實際上對於社會的潛在影響是要大的多的,這些小作坊的機器人化是這 一兩年才開始出現的,用於緩解週期性的“民工荒”和長遠的勞動力流失。 一些年輕人可能正是因此而失去了他們原以為穩定的裝配工作,也可能成為三和大神的後備力量。

機械臂們雖然仍是工業機器人領域的主流,卻已經不是全部。 當然,通過機械的自我運作來達到完全革除人力的效果,就可以實現所謂“黑暗工廠”的狀態,因為不需要人的操作間,就不需要燈光。

“黑暗工廠”的概念出自上海劍橋科技董事長、總經理黃鋼接受《紐約客》專訪。 “我們不再需要人類員工,工廠也不再需要燈光。只有當你們美國記者來訪的時候,我們才開燈給你們展示一下。”他說。

而另外一些工業機器人選擇的道路,則是跟人類共同工作。 他們有適合人類操作的把手,人類可以用自己的手臂,將其定位到一個更適當的位置,然後讓機器來進行剩下的操作。

這種與人類分工合作的機器人,就被稱為協作機器人,這也是今年機器人大會的一個真正的亮點。

“協作機器人並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定義,但在公眾的眼中,協作機器人是能夠和人共同協作且不會影響人類安全的機器人。”Jeff Burnstein 說。

他認為,過去幾年當中機器人行業最大的機會,就是協作機器人的發展。 理論上,協作機器人用起來更容易,安裝更快,需要空間更少,消耗工程資源也少,受到中小企業的關注。

現在全球範圍內至少有36家廠商在做協作機器人。 在訂單數字方面,2017年底是8000多台,2020年底可能超過40000台;而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將是消費電子產業的組裝、包裝、質檢等,也會在生命科學方面有很大潛力。

廣義上說,給搬運工人助力的“外骨骼”因為是和人共同協作,也可以被算進協作機器人的範疇。 一家名為“鐵甲鋼拳”的開發商為京東開發的外骨骼,已經投入了京東物流倉庫的實際使用。

先從擺脫“人工+智能”做起

最後,至於一言難盡的服務型機器人,它的外觀可能真的不指望有大的改良,但更讓人感興趣的將是它的內在。 基於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對語義理解,語音—文字的相互轉換,這些人機交互的關鍵技術貢獻良多。

早幾年就有報導稱,在一些服務型機器人的背後,可能是真人組成的呼叫中心,在偽裝AI跟人交流。 對於標榜AI和自動化處理的機器人行業來說,這應該算得上是“醜聞”。

這次機器人大會也參展的科沃斯機器人,他們研製的某種原型機,曾在2016年被南大電子改裝後,獲交通銀行採購用作櫃員引導服務。 不過很多問題都是機器回答不了的,大部分會被轉給後方的呼叫中心,將真人小姐姐的聲音,通過變聲軟件處理一下。

開玩笑的說,Jeff Burnstein 的演講樂觀的預計機器人不會拉升失業率,而是會帶來 200 萬人的就業缺口,這裡面是不是有一部分低技術工種就是假裝 AI 用的?

畢竟多數創業公司技術並不過硬,只能是在拿到融資之前,先以人力充當一個“最小可用產品”,模擬一下實際的效果,讓投資人們先預覽一下,有了他們的錢才能進行下 一步的研究。

所以服務型機器人在未來幾年,可能會優先完成內部系統的進化,以期盡快擺脫技術不成熟時“人工+智能”的窘境。 這也許就是我們對此類機器人未來的一種最為樂觀的預期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航通社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轉載此文請於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信息),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58924.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都8102年了,機器人還是“靜若癱瘓,動如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