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旗幟鮮明地唱多小米

前一陣一個做自媒體的朋友,發了條挺逗的朋友圈:

2018國內自媒體四大寶: 衰騰訊、罵百度(每年都是)、懟藍標、吹小米。

兩個多月前剛傳出IPO消息時,各路人馬從各個角度總結小米為什麼這麼厲害,把小米預計估值從800億美元吹到2000億。

這才過了幾天,隨著小米市值的一路看跌,吹小米就變成了衰小米,而這撥浪潮隨著小米赴港上市達到頂峰。

7月9日一天之內,我至少看到過20篇唱衰小米的文章,論調都差不太多:

  • 小米就是家造硬件的企業,非要往互聯網公司的估值上靠;

  • 小米做硬件沒前途,利潤這麼低,價格上不去;

  • 小米沒核心技術,一天天兒就在這兒吹牛逼。

嘖嘖,你們這些媒體人啊,聽風就是雨。

 

談小米前,先破除幾個誤區

誤區一:做硬件就是拼技術創新

科技產品的競爭,早已不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SONY靠特麗瓏一項技術就可以橫掃一整個市場的時代,技術實力無比強大的三星在中國消費電子市場潰敗,便是發生在我們面前 的活生生的例子。 對如今整合程度極高的科技行業來說,硬件產品比拼的是綜合實力,只“掌握核心科技”做不出好產品。

就拿手機來說,各廠商所用的絕大多數元器件都是採購自供應商,本身並無分別,旗艦機很可能用的都是高通的芯片、SONY的圖像傳感器、三星或海力士的內存 ,但最終做出來的產品卻能分出高下。 甚至採用同一款相機Sensor的手機,經過廠商調校之後,拍照解析力、白平衡會有很大差別。

手機與很多科技產品,都是資源分配和妥協的結果。 性能、成本、機身厚度、續航能力、散熱能力、便攜性是一組複雜的矛盾共同體,誰也不可能兼得。

如果用槓精的態度只談“核心技術”,那麼連核彈都能在家自製。 但要想做出擺在家裡不危害健康、普通人也能引爆、並且能裝進你家車後備箱的核彈,那就不是一般難了。

技術實力強的廠商,當然更有可能做出優秀的硬件,創造出友商更難超越的領先優勢。 但提升產品的設計感、軟硬件結合、降低成本、抓品控降低不良率、做好用戶體驗,這些同樣是廠商的硬實力。

誤區二:品牌營銷就是動動嘴皮子寫文案

在很多人眼裡,品牌營銷≈創意+忽悠,一家公司品牌做得好=他們家的廣告創意很好玩。

但實際上,品牌工作是一個踏踏實實的系統性工程。 要想做好品牌,一家公司需要從確認他們的用戶是誰開始,根據用戶屬性去設定品牌調性、進行基礎建設、經營領導團隊形象、勾搭媒體、做活動做事件、找到合適渠道進行品牌 投放等等。 這只是品牌團隊內部的工作,如果真的要把一個品牌做到有說服力且深入人心,需要全公司包括產品、運營、銷售在內各個方面的統一思想和協作。

華為要做高端的品牌形象,就要做出有高端設計感的產品、找有高端氣質的代言人、去巴黎大皇宮開發布會、和高端品牌搞異業合作、開高端裝潢的線下門店。

消費者一般能明確感知到的品牌動作,都是某家公司投了哪個網劇、冠名了哪台綜藝、做了什麼“引爆全網”的事件營銷。 但實際上,品牌的功夫有一大半都做在水面下,而一旦在用戶心中真的建立起某種品牌形象,也會比你想像中持久和牢固得多。

誤區三:判斷一家公司時,只分析不洞察

在2011年底看騰訊,能看到啥?

  • 雖然微信已經上線了,但騰訊的基本盤在QQ是毫無疑問的。 而QQ和Qzone的增長已經開始放緩。

  • 騰訊對標人人網的實名SNS網站“朋友網”顯示出比較強的增長態勢,一年之內增加了82.7%的用戶量,有成為戰略級產品的潛質;

  • 騰訊微博與新浪微博的戰鬥難解難分,似乎未來能在這個賽道分一杯羹。

  • 2011年的騰訊遊戲業務,最大頭的收入來自於穿越火線、地下城與勇士和英雄聯盟這三款代理端遊,此時國內手游市場還未開啟,並且騰訊自研遊戲還主要是小型休閒 遊戲。

  • 騰訊的廣告業務收入僅佔總收入的十四分之一,從增長上來看平平無奇,並未超過騰訊整體增速。

  • 3Q大戰和《“狗日的”騰訊》已經過去一年,騰訊在輿論戰場上輸掉了大多數網民的支持。 此後,從馬化騰開始,騰訊自上而下地梳理企業價值觀和戰略方向,進入了一年多的調整期。

上面這些信息,哪幾點在今天來看是有長期價值的? 哪些能判斷出騰訊未來?

在2011年底,對判斷騰訊長期發展前景有效的信息可能是——

  • 騰訊成立了ISUX中心,以馬化騰為軸心的“用戶體驗神教”初具端倪;

  • 騰訊在遊戲上,正在經歷“PC客戶端遊戲-網頁遊戲-手游”的轉型,騰訊為手游配置了包括馬化騰本人在內的豪華高管團隊抓手游項目;

  • 騰訊已經自上而下高度認識到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性,並且All in移動互聯網,2011年出生的微信正是這樣思想和戰略下的產物。 在這方面,騰訊與百度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

  • 經過痛苦的反省與討論,騰訊確定了更加開放的對外策略並開始踐行。

我們當然要用當前能獲取的信息去判斷未來,但不同的時間尺度下,支撐起一家企業確定性的因素是不同的。 短期內,可能是產品、營收結構、市場佔有率、融資事件等等,把目光放到中長期,則可以是 創始人的品性和能力範圍、企業自上而下的價值觀、品牌口碑的積累、對用戶的理解,和對產品的理解

別誤會,我不是在說現在的小米是一家和騰訊一樣偉大的公司,我的意思是, 用短期的確定性,去框住一家公司的長期潛力,不足為信。

說點實在的——小米到底是家甚麼公司?

我給三個答案:

現在的小米,是一家以性價比為核心競爭優勢的,3C數碼製造企業;

短中期內的小米,是一家以品牌認知和供應鏈管理為核心能力的,標準化商品電商;

中遠期後的小米,如果發展順利,是一家以物聯網(IoT)和AI技術為基本盤的,互聯網企業。

第一句話,大背景是智能手機這撥紅利,小米已經吃到嘴裡了,這才能在8年時間做到500億美元。

第二句話,大背景是消費升級的紅利,小米已經進入,以自己的方式藉著風口分一杯羹。

第三句話,大背景是人類生活方式進化中的紅利,小米還在佈局,前景未明。

小米的護城河

看一家公司的質地如何,確定性決定其是不是一家好公司,而不確定性決定其有沒有機會成為一家未來的偉大公司。

小米已展現出的長期確定性優勢體現在四個方面:

A. 品牌積累

相比於華為或者OV來說,小米的品牌公關團隊在硬實力上和投放上都有所欠缺。 赴港IPO時被笑話的媒體公關,就能暴露出小米在純品牌運作上的一些不成熟。

但這一點也不意味著小米品牌弱,相反,品牌是小米最大的財富。

小米用了8年時間,以性價比切入,用產品帶品牌,籠絡了一大批米粉,在消費者心智中植入了“我們和用戶在一起”的形象。 現在則升級成為了“感動人心,價格厚道”。

小米的品牌,貴在8年如一日專打一個點,貴在禁得住誘惑,不像隔壁魅族一樣盲目衝擊高端,反而損失已有的用戶基礎。

品牌形像其實就是這麼回事兒,當你說的東西不讓人覺得彆扭的時候,這個形象就建立起來了。 小米這些年是出過一些公關危機,有在台灣虛報出貨量的,有欺負軟件供應商的,有筆記本宣傳圖“美化”的,但除了2015年“京東天馬屏事件”之外,基本沒有 過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 小米MIX在2016年開啟手機的全面屏時代,以當時的領先性來說,定價在5000左右是不會有太大風險的,但小米就是把價格定在了3499。 而今年雷軍宣布小米今後賣硬件的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同樣是在強化這個外界印象。

但這也有兩面性,小米品牌中強有力的性價比概念,長期以來為小米貼上了便宜無好貨、質量低劣的標籤,而早期小米產品也確實在品控上無法讓人滿意。 在2015年底,雷軍喊出了“新國貨”這個概念,這是在性價比之外,開始強調產品質量。 在這方面,小米同樣也是以產品帶品牌,目前來看,小米產品質量的口碑有了明顯的扭轉。

雖然在3000+智能手機這個市場上,小米還呈現出明顯的弱勢,並且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但小米已經開始在2500+這個檔位上站了一席之地。 僅僅3年之前,小米note第一次把價格提上了2000元,產品本身並不差,但賣不出去,就是吃了品牌的虧,而如今,小米8已經可以名正言順定價2699並且熱賣,這 中間經歷了艱難的品牌升值的過程。

在智能手機這個領域,品牌和口碑更多時候是防禦性手段。 但在小米生態鏈已經涉及或將要進入的泛數碼、​​白電甚至日用品領域,產品同質化更加嚴重、且很多領域內的頭部玩家品牌還很薄弱,這時小米品牌的殺傷力真的就是 成倍上升,充電寶、智能手環和插線板等產品的成功便印證了這一點。

B. 用戶意識

互聯網思維,用戶意識,一回事兒。

小米的用戶意識,對內體現在對用戶體驗的重視,對外則體現在極具互聯網思維的營銷方法上。 關於後者這裡不再贅述,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寫的《參與感》就是很好的解讀。

小米的第一款產品並不是手機,而是MIUI這個操作系統。 早期小米幾乎全部員工都泡在MIUI論壇上,每週發一個新版,看到用戶反饋之後繼續快速迭代。 如此接近用戶、如此敏捷且高效的開發流程,在當時是前所未聞的,這也讓MIUI一經進入市場,就成為了最好用且優化最快的手機操作系統。 很多接地氣兒的創新,例如對中國大環境極為實用的來電號碼標記和手機黃頁功能,就是由MIUI首創再被其他廠商借鑒的。

筆者用過多款小米智能家居設備,也能感受到在用戶體驗上的用心。 僅說一點:小米的每一款智能硬件,包裝都是精細設計過的,裡面從來不會有傳統電器常見的一大本說明書和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線。 小米一般是用一頁紙上4~8幅圖來講解安裝和使用方法,包裝中的配件也基本在5種之內,哪怕是電器白癡也能在幾分鐘之內安裝好並且啟動。

《人物》雜誌的 《雷軍豹變》 中記載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雷軍對產品用戶體驗細節的偏執:小米電視前掌舵人王川曾經被雷軍吐槽了40分鐘,雷軍喋喋不休就為了一件事——為什麼小米盒子包裝​​塑封留下 的那條線不能居中? 你看人家蘋果就可以。

和品牌積累一樣,在數碼科技產品領域中,用戶意識已經被廣泛探討並且重視,但對於小米生態鏈的諸多傳統行業的競爭對手來說,具備了用戶意識的小米就是擁有了高維打低維 的巨大優勢。

C. 標準化商品打造能力

小米2015年初開啟了生態鏈戰略,到2018年,小米生態鏈中已經有近百家企業,小米IoT平台內聯網設備超過8500萬台,800餘種。

這背後是摸索出來的“小米模式”:

尋找有潛力的靠譜團隊——小米投資佔股——小米輸出技術、設計、供應鏈上的能力參與產品研發和生產環節——利用小米的流量渠道幫助生態鏈產品售賣。

小米生態鏈很成功的一點是,他們用參股而不是收購的方式,就實現了數十家公司產品在設計風格上的統一,達到了看一眼產品就能知道“這是小米做的”,用 小米內部的話說就是“簡單、高級、素雅”的設計風格,這一點對占領用戶心智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小米對生態鏈產品的設計研發有強大的掌控力,對於打小米品牌或者米家品牌的“嫡系”產品,小米乾脆是把ID設計和App用戶體驗設計完全掌控在手裡,由小米內部的專門 團隊替參股公司去做。

小米對生態鏈公司的另一個重要賦能,是在供應鏈管理上輸出能力。 有小米品牌背書,生態鏈公司在與零部件供應商合作時便有更強的話語權,去獲得更高的產能和更低的成本。

在小米與生態鏈公司的協作中,相比於收購或自己開發,小米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既擁有相當大的實際控制權,又能使自己足夠聚焦不陷入多線作戰。 這是小米生態鏈能快速復制的關鍵所在。

D.成熟且極具前瞻性的團隊和領導者

雷軍是一個少見成熟、底色斑駁的企業家。

在對外時,雷軍的形像是一個愛笑的、易接近的、甚至有些老實的中年人,在被全民消費的ARE U OK之後,他和網易丁磊更是在“土味科技咖”這個細 分領域領先全球。 雷軍在業內聲望斐然,同時人緣極佳。

但真實的雷軍,擁有多副面孔。 小米創立之前,雷軍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接近黃章,在他的誠意下黃章將手機的開發、生產和銷售中的秘訣傾囊相授,雷軍與黃章談崩後扭頭就做了小米 ,黃章後來說“我並不怕他,只是噁心他”;在上市前面對媒體時,老實人雷軍說出了小米市值=騰訊×蘋果這樣明顯不老實的話;而在內部管理和人事上受到 挑戰後,也會有2016年撤掉周光平,自己管供應鏈的雷霆手段。

雷軍是一個高情商的人,他是國內最善於管理個人形象的CEO之一,小米公司從中獲益良多。 他情緒穩定,不懟人,不隨意發洩情緒,發布小米6時,小米遭遇友商黑公關,幾乎從不吐槽抱怨的雷軍只在微博上回了一個“唉”字,換來一片解讀和 同情。

“表裡不一”不是貶義,在國內復雜的競爭環境下,只有復雜和復合的領導者才有能力勝出。

除了性格,雷軍在能力上也極為全面,擁有企業家中第一流的學習能力和戰略前瞻能力,他也是一個非常善於整合各方能力的人。 小米創始團隊的一個特點,就是年紀都不小,職業經歷都很輝煌。 這說明兩點——1. 雷軍是一個自信並且能服眾的人;2. 雷軍是一個願意分享利益的人。

對小米的團隊來說,關鍵詞則是“榮譽感”和“執行力”。 如果你和小米員工聊聊,就能發現他們儘管也會吐槽公司諸多方面的不成熟,但對於小米產品和價值觀的認可度高得驚人,而正是這樣,才支撐下來小米此前長期996的殘酷 剝削並換來了超額的發展速度。

也許最能證明小米這家企業底色的,就是小米在2016、2017年的陷入危機與重新崛起,A、B、C、D四點缺了任何一點,小米都無法做到谷底反彈。

讓小米成為蘋果或騰訊的機會在哪兒?

我不懂股票,也不懂怎麼去估值,所以在這裡不聊小米值多少錢,只聊小米這家公司。 我有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看一家公司的遠景,信息可以越豐富越好,邏輯卻應盡量簡單,這一點不因為你炒股還是不炒股而變化。

世界上最懂股票的巴菲特,在上世紀90年代末買了大量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他看好可口可樂基本只因為一件事—— 可口可樂佔領了消費者心智,擁有非常牢固的品牌優勢。

再回到騰訊的這個例子,如果有一個世界上最厲害的分析師,回到2011年,他會怎麼描繪騰訊的機會?

不用多說,一句話就夠了—— 騰訊是中國最有機會把握住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和內容入口的企業,並且以此為基礎吃到巨量的福利。

那麼小米未來再上一個台階的機會在哪兒?

已經500億美元的小米,如果能在未來5~10年中再上一個數量級,答案一定不是人云亦云的“國際化”或“線下渠道”又或是單純的“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整體來說是一個現象級的機會,但一個以自產自營單品主模式的平台,注定只能吃到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紅利。 小米靠消費升級翻倍有可能,上一個數量級則不夠。

對於小米未來的可能性和想像力,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人類的未來居家生活方式將會產生很大改變,這裡面蘊含著巨量的商業機會,而小米是最有可能在這個賽道中獲利的平台。

下一階段人類生活背後的商業價值

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在過去的十年間,前所未有地整合了人類的注意力以及行為,從社交到娛樂,從吃飯到出行,到如今,你很難再說生活中的那件事完全與手機無關。 在這期間,全球智能手機保有量達到了28億台,2017年全球賣出了15億部手機,並圍繞智能手機湧現出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Amazon、Google等互聯網巨頭。

未來的科技產品——說得再大點——乃至人類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精神生活不好說,但一個大趨勢,是 科技產品將從盡可能地抓住你的注意力,變為解放你的注意力和時間。

別誤會,這不意味著未來的我們可以重新回到有權發呆的生活中去,而是,我們也許再也不需要尋找遙控器去調節房間溫度,也不需要去開燈關燈、鎖門 和拉窗簾。 在不遠的未來,房間內的傳感器將無時不刻收集環境信息和你的信息,利用個人歷史數據和群體的大數據判斷甚至預測你的需求,最終交由具體的硬件設施滿足需求。

IoT將成為改變我們下一階段生活形態的關鍵點,這一點已成為共識。

對未來的IoT,或者說小一點,智能家居來說,有一個最常見的誤區——認為IoT的升級是一場硬件升級。

若如此定義物聯網的話,那對小米來說,其中蘊含的商業機會的確有限。 智能家居產品客單價本來就不如手機,小米還承諾了硬件淨利潤率不超過5%——說來說去就是從賣手機變成賣更多的低配版手機唄,那也就這麼回事 兒。

但IoT的商業價值絕不僅限於硬件,消費級IoT意味著四個大的機會:

A. 硬件

就算上面說了,販賣硬件存在天花板,但仍是未來不可小覷的一個利潤與營收增長點,此外,IoT業務也承擔了為小米帶來寶貴的新用戶的重任,2015年至今,小米女性 用戶比例從30%增加到了40%以上,主要貢獻就來自於小米生態鏈。

 

B. 內容與廣告

大量新端口接入系統並且高頻使用之後,會帶來巨大的流量,流量就意味著變現空間。

但消費級IoT的流量變現通道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美好,一方面,在IoT中占主流的大量家用白電,是不存在內容呈現能力的,流量變現僅能通過智能電視、投影等有限設備 實現;另一方面,如果讓米家承擔起廣告的責任,則可能會降低用戶體驗。 這個矛盾,可能必須以技術突破來解決,例如全息投影或VR/AR的大規模運用。

 

C. 與電商的融合與裂變

 

物聯網未來將有可能和電商產生深度的化學反應,這一點是大多數人沒有看到的。

智能家居系統不僅僅意味著機器輸出能力的提升,也意味著生活環境中傳感器密度提升,進而帶來之前所不具備的信息採集能力。 例如,用戶如果在一套系統中使用掃地機器人、淨水器和空氣淨化器等設備,可以非常精準地採集或推算出用戶的房間面積、家庭人數等等,而這些數據是目前智能手機很難 得到的。

有了這些新維度的數據,IoT系統就能做到精準的商品推薦,甚至進一步,做到自動購買。 例如,你家用了智能馬桶之後,就可以在非常恰當的時候,提醒你去買手紙和潔廁靈。

傳統的電商購買路徑是點開手機,貨比三家,支付並完成訂單。

在物聯網下,消費場景可能是,突然有一天,在你上廁所的時候空中飄來一個問句,“手紙剩的不多了,需要補充嗎?”你看了一眼只剩20%的紙 卷,說行那就買吧,系統在後台小米商城中自動下單購買了合適數量的商品並支付完成。 甚至,在你上班期間快遞員送貨上門時,智能家居系統還可以自動打開房門在後台進行簽收,並且用人體傳感器和攝像頭確保不出現安全問題。

現在,你理解為什麼小米商城會賣牙膏、毛巾、電池這些不務正業的家居商品了麼? 其實不僅家居消耗品,生鮮食品、母嬰、醫藥健康等商品也都有著與IoT結合的潛力。

D. 基於個人數據的增值服務

家庭IoT系統、個人可穿戴設備以及智能手機三者相結合,可以描繪出前所未有清晰程度的用戶畫像。 對於重度小米用戶來說,小米將不但能分析你在手機上的支付信息、社交信息、出行信息、內容喜好,還能知道你住什麼房子、開什麼車、用什麼電器、吃什麼喝什麼、 最近的體重變化、運動情況等等等等。 而對於金融、醫療這些潛在客單價極高且定制化強的服務型領域來說,個人信息幾乎直接意味著變現能力。

小米在金融和醫療領域均有佈局。 小米金融從2015年佈局,截至去年年底,小米貸款平台累計放款額超300億元,貸款餘額超過80億元,累計服務用戶突破100萬。 小米金融絕對體量雖然還不算大,但過去三年保持了非常快速的增長勢頭,其中2017年貸款餘額同比增長400%以上。 小米在醫療領域也已經悄摸摸地投了23家企業,除大家熟知的智能可穿戴業務外,還有家用醫療設備、尋醫問診平台、醫療信息化、養老康復等領域。

想成為物聯網風口上的豬,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物聯網在硬件技術上已經接近成熟,但這不意味著小米或者任何一家其他公司可以輕易打開這個市場,在IoT市場占得先機的公司,需要這些特質:

低價低價更低價並且品類豐富的產品

一個新興的科技產品市場,一定是靠低價爆款打開的,正因此,百度渡鴉千元以上的智能音箱,從最開始方向就是錯誤的。

IoT具備明顯的網絡效應,也就是說一套IoT系統的好用程度,不僅僅取決於單品是否夠好,也取決於系統內有多少設備在使用。 設備多意味著傳感器多,感知信息的能力強,同時改變環境為用戶服務的能力也強。

前面已經提到,小米參股而非自營的生態鏈模式,在快速擴充品類方面具備相當大的製度優勢,此處不贅述。

一個足夠聰明好用的、用戶體驗一致性強的系統

前者的背後是AI技術,這方面小米起步比較晚,能力存疑,後者則是小米的極大優勢。 前面說了,小米會深度參與生態鏈企業的設計研發工作,並且將所有設備統一歸到米家這個APP下面使用。

掌握住IoT時代的入口級產品

目前來看,這個入口級產品應該是智能手機+音箱,這兩個入口對小米來說,前者確定性高一些,後者雖用戶覆蓋度還在啟蒙階段,但市場已經進入準紅海競爭,小米 能不能把握住很難講。

搭建出完備的底層支持體系

在IoT時代,設備的輸入能力與輸出能力一樣重要。

小米在IoT的底層支持設備上做出了一些嘗試和努力,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框架,這其中包括智能網關、無線開關、智能插座、門窗傳感器、人體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煙霧 傳感器等等。 米家APP也提供了諸多軟件上的支持,例如將“智能”設置為一級菜單,裡面可以實現一些簡單的“玩法”,例如回到家後一鍵開啟房間燈光、空氣淨化器,關閉攝像頭、 安防系統等等。

進行初期的市場教育和用戶普及工作

這裡不提靠宣傳、靠爆款這些常規套路,我說幾個小米在科技行業之外的動作。

2015年初,小米向標準化家裝品牌愛空間投資6000萬元,愛空間部分產品系列中配備了包括小米多功能網關、智能開關、智能夜燈等智能家居設備;

早在2014年,小米1億元投資長租公寓YOU+,目前YOU+青年社區推廣的新項目中全面使用了小米生態鏈中的智能家居產品;

今年5月,小米有品與碧桂園旗下長租公寓品牌BIG+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聯手打造的“碧家x有品”全場景品質生活公寓中將會標配小米空調伴侶和小米智能家庭套裝等 設備,公共區域內也將提供小米家庭影院、小米VR眼鏡、掃地機器人、體脂秤等智能硬件。

小米的這些動作,除了商業價值考量之外,都有向用戶做智能家居和IoT普及的意義,實實在在的產品體驗是最高效的用戶啟蒙。 尤其是與長租公寓的合作,能讓未來消費潛力大的年輕人用更低成本體驗到小米智能家居系統。

 

現有的佈局消費級IoT的企業,大致有三類:

第一類是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

第二類是格力、美的這樣的家居電器廠商;

第三類則是蘋果、華為、三星這樣的消費電子企業。

第一類互聯網巨頭品牌知名度高,掌握流量入口,資金實力雄厚,但不擅長做硬件;

第二類家用電器廠商在垂直領域技術積累強,具備生產高端產品的能力,但太“實在”,不擅長做細膩的用戶體驗,也不擅長去用互聯網引流;

第三類消費電子廠商軟硬結合是長項,善於打造軟件生態系統,但很難把價格做低,也很難進行高度可控的品牌擴張。

相比之下,更偏向於第三類企業但又在價格和品類擴張效率之間找到了平衡點的小米,基本具備成為物聯網平台的全部條件,也在不斷進行IoT相關的早期嘗試並有 了一些積累。 筆者認為,在現有企業中,小米是國內最有可能抓住IoT這撥大風口的一個。

關乎小米未來的幾點疑問

 

未來5年的小米,要想進階成為與Facebook、騰訊、蘋果平起平坐的真正巨頭,大概要邁過下面這幾個坎兒:

第一問:能不能守住智能手機這個基本盤?

小米現在看似業務龐雜,三線齊飛,手機一旦佔有率下滑,則將整段垮掉,就不存在什麼長期和遠景了。 手機業務目前構成了小米70%的營收,是小米最忠實用戶的來源,是MIUI的陣地,是小米品牌形象的根本之所在。

就算今後小米的核心業務向IoT轉移,手機也是IoT系統的第二入口,不存在被取代的情況。

小米手機在2015、2016年陷入低谷,2017、2018年涅槃重生,展現出逆境下的強大實力。 但智能手機的研發模式和競爭激烈程度決定了,這是一個連一步都不能走錯的商業領域,過去幾年HTC、三星、魅族的例子都印證了這一點,小米聯合創始人王川也說 過,“小米是唯一走下坡路還能上來的公司”,這句話在自豪之外,想必也是陣陣涼氣——2016年爬起來了,再有一次還能行麼?

今年夏天,OPPO和vivo改此前在geek用戶眼中“高價低配轉三四線城市人口智商稅”的固有印象,發布了伸縮攝像頭的vivo Nex和整機都伸伸縮縮的Find X。 撇開實用性不談,這樣不折不扣的“黑科技”和創新完美實現了秀肌肉和扭轉品牌形象的作用,相比之下依然採用劉海屏的水桶機小米8黯然失色。

現在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到相當成熟也相當殘酷的階段,3年前一款達到80分的手機就可以熱賣,現在則遠遠不夠——你不但要達到95分,而且還必須有一項 “么蛾子創新”才能引領市場。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小米手機已經跨過了最危險的時期,雖有隱憂但無危機,小米超越華為OV雖然困難,但同樣,被身後已經甩開的廠商逆襲的可能性也很小 ,可以說,小米的基本盤已比較穩固。

第二問:能不能在內容社交方面爭口氣?

坐擁MIUI這個月活1.9億的大流量入口,卻在內容社交領域鮮有建樹,這也許是小米真正的軟肋。

自米聊失敗之後,小米似乎在內容社交上就一直找不到北。 小米招股書中頗為“自豪”地宣稱自己擁有38款月活過千萬、18款月活過5000萬的應用,但尷尬的現實是,無論是小米遊戲、小米音樂還是小米視頻,都嚴重 缺乏存在感,沒做出真正亮眼的成績,也沒能成為相應賽道中真正有影響力的玩家。

長期來看,內容社交未必會達到小米核心業務的層次,但在智能手機已滿、物聯網未達的階段,內容社交本應成為重要的營收支柱。 但目前看來,小米可能始終會面臨缺一條腿的尷尬境地。

小米能不能在內容社交上爭口氣? 我看難。 小米缺少這樣的基因。

第三問:在AI領域,能不能在實用性方面跟住第一梯隊不掉隊?

小米2016年成立探索實驗室,才開始在AI領域大規模投入,無論從佈局時間、投入力度和積累來看,小米暫時都與BAT無法相比。

但技術實力和應用層面不完全是一回事,從體驗來看,小愛音箱和MIUI的語音助手的效果還不錯。

AI是未來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研發投入佔比僅2.75%的小米在未來幾年間仍將扮演BAT追趕者的角色,對小米來說,在實用性上不被第一集團拉開差距就是 勝利。

第四問:能不能打贏物聯網下一階段入口級設備——智能音箱這場關鍵戰役?

智能音箱市場正處在爆發前的最後階段,2017年,國內智能音箱總出貨量約150萬台,是2016年的25倍,而2018年第一季度國內智能音箱出貨量就達到180萬 台,超過去年全年。

其中,小米的小愛音箱去年中段表現良好,一度達到出貨量首位,但去年雙十一阿里的智能音箱天貓精靈將價格降至99元,僅在雙十一當天賣出100萬台, 瞬間碾壓小米成為市場佔有率的老大。

智能音箱市場將在未來2~3年內決出勝負,目前看來,智能音箱的價格戰在所難免,各家比拼的不僅僅是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更是整個IoT體系的黏性、 補貼力度和營銷能力。

第五問:能不能在技術壁壘深厚的大件白電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小米生態鏈打造了很多款百萬+銷量的爆款硬件,但在空調這個領域吃了癟。 定價4399的智米空調並未如小米所願成為爆款,上線接近一年時間,市場反響平平,出貨量是格力、美的的零頭,沒有辦法撼動市場。

這反映出小米的短板所在,在充電寶、智能手環這樣核心技術比較單一的產品上,小米可以很輕易地用互聯網思維和低價策略“擊穿”行業底線,但在空調、洗衣機、 冰箱這些底蘊相對深一些的領域,小米則很難用幾個月的時間便碾壓掉傳統廠商。

不過這不一定是永恆的弱項,小米在過去一兩年間,也在產業鏈更複雜、技術積澱更深一些的掃地機器人、電飯煲等產品上取得了一定成功。 至於今後小米會選擇在這些領域正面強突還是選擇巨頭合作,還未可知。

One More Question:開放? 還是封閉?

假如一切順利,未來的小米物聯網,將會像iOS一樣成為一個封閉系統,還是像安卓一樣開放?

這麼說有點虛,換個實在點的問法:

小米產品有可能接入別家品牌的物聯網體係嗎?

以及,別家品牌的智能硬件,能夠接入MIIoT用米家App控制嗎?

現在看,第一個問題很可能未來也仍將是“不能”。 第二個問題現在已經有答案,米家可以接入少量第三方智能硬件,但據觀察,這些第三方硬件均為“小米商城”或“小米有品”中在售商品,也就意味著是 小米生態鏈產品。 那麼未來,小米會進一步對外開放MIIoT嗎?

從智能手機的發展歷程來看,在生態發展早期,封閉系統在用戶體驗和一致性上會有很大的優勢,但隨時間推移,差距會逐漸縮小,且局限性開始顯露,封閉系統的硬件 體系注定只能滿足一部分用戶的需求。 這背後是兩種商業模式之分:封閉系統只能賺部分人的錢,但是系統可以對用戶的每一次消費進行抽成賺取高額利潤;開放系統則有潛力適用於所有人,靠開放 帶來的大流量賺取廣告費用。

現在來談論小米是開放還是封閉也許為時尚早,但這將決定小米在物聯網時代的底層商業邏輯。 目前來看,小米可能會更多傾向於類iOS的半封閉模式。

小米的野望

小米有多大機會邁過這幾個坎兒,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不可能有人知道。

IPO將小米推向了風口浪尖,它的一切弱點、命門、缺陷都被無限放大和議論。 但世上沒有完美的公司,對於一家仍在快速發展的公司以及變化迅猛的消費電子行業,事無鉅細的“機械主義理性派”反而無法做出有效判斷,有時,我們需要抓住更關鍵的影響 因子。

我的看法是——

小米已經是一家質地優良的好公司,並且有相當可觀的機會成為一家偉大公司。 在當今包括BAT、華為、美的在內的相關巨頭中,小米是最有可能把握住下一階段機會的玩家。 而與一些人“小米走在懸崖邊上,不進則死”的論斷不同,我認為小米也有其退路,假如它拿不到IoT時代的入口級產品,也可以成為一家平庸的“好公司” ,但這一定不是雷軍想要的結果。

寫到這裡,我也不知道該如何結尾,那不如就說一句虎嗅的slogan吧:在未來面前,你我都還是孩子。

不要著急為小米下定論,讓時間檢驗它的質地。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蔣松筠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 虎嗅網 )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52463.html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旗幟鮮明地唱多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