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別人知道 之所以抽象的知識更具優勢其一擁有更高維度的抽象知識就能夠左右任何一場對話
零.回首
數數51篇部落格,又一年過去了。
學習收穫
-
函數語言程式設計:Haskell x13
-
React:React x11
-
NodeJS:Node x2 Electron x2 定製IDE x4
-
規範:CSS x6 ES Module x1 W3C規範流程 x1 HTTP快取 x1 macrotask與microtask x1
-
新概念:PWA x1 WebAssembly x1 Web Components x1
-
工具:Webpack x1 rollup x1 lerna x1 Docker x1
-
解決方案:JS記憶體洩漏 x1 微信公眾號 x1
函數語言程式設計的好奇心長成大樹了,React全家桶差不多都扒開看過了,2年前儲備的Node知識正式用上了,斷斷續續幹了9個月的CSS勘誤終於完成了,當時的新概念近來也很少再聽到了……關注點相對集中,在有意識地進行體系化學習。
目標完成度
-
CSS規範又過了一遍,知識體系仍沒有形成
-
演算法教材複習過了,有所得有所惑
-
函數語言程式設計的變態慾望終於滿足了
-
產品、運營、互動,視覺傳達、色彩構成、平面構成似乎都沒再看
-
又讀了很多原始碼,但缺少更高層次的抽象思考
-
新技術關注太少,FEX週刊已經攢了差不多半年了
-
日語ROI太低,擱淺了
-
夾克計劃提前1年以另一種方式完成了,不悖初衷
-
icebrick進度30%,擱淺了
-
女朋友計劃,嗯,提前6年完成了
-
演講能力提升計劃初步完成
大目標完成度勉強達標,icebrick擱淺比較可惜,終於開始接受不同的自己,不再頑固不化了。
成長經歷
8月的掏空接力,10月的漫長煎熬,1月的怦然相遇,3月的不安圍城,4月的意外超預期……起伏的生活比預想的精彩許多,也沉重得多。
40年職業生涯,是一場長跑。
前輩如是說,一時一勢的得失在40年全覽下都是卑微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一.感悟
第2年的5個故事圍繞3本書展開:《影響力》、《沉默的大多數》和《喬布斯的魔力演講》
愛一個人
是的,我有女朋友了,她叫夢歌。
這一次,不再怯懦。勇敢地說出」你好」,張開雙臂去擁抱。
愛是需要表達的,與有價值的思想一樣,不傳播出去就毫無意義。正如電影裡的情節:
「你們為什麼結婚?」 「我們說得著。」 「詳細點!」 「話還沒說,都知道對方心裏想著啥。」
臆想式的交流,看似一種更高境界的表達,實際上就是欠缺表達,所以到最後僅存的一點親情也消失殆盡了。
與思想不同的是,愛需要經營,要持續注入活力,不像思想的漣漪一樣會隨時間愈加深遠。但生活又給不了愛所需的浪漫,所以看似不經意的浪漫,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是的,這看起來像是一種欺騙。可是,愛怎麼能欺騙呢?
先考慮另一個問題,理想的她是什麼樣的?
答案是另一個更好的自己。她具備自己渴望擁有的一切優點,卻沒有自己身上的大多數缺點。沒錯,我們能夠容忍別人存在缺點,因為深知自己並不完美。
把不完美的自己毫無掩飾地暴露在她面前,並一條一條展示這累累缺點:固執、敏感、無趣、懶散……仍以自我的方式去愛一個人,只會迫使對方逃離:
真誠相待,就會失去朋友。
所以,愛一個人,就每天都把更好的自己呈現給她,而不是堅守那一成不變的所謂「真誠」。
演講的力量
那你們「聽話的IDE」這方面不太好用啊。
7月3日再次聽到這句話時,我著實有些驚奇。
4月13日的一次演講中,推出了這個精心設計過的一句話標題,像那個空氣淨化器廣告一樣:
10分鐘淨化全屋空氣。
第一次嘗試應用這半年來學到的演講技巧,效果卻出奇地好。僅一頁幻燈片的時間,就把這句話塞進了聽眾的腦袋,並且印象如此深刻。
這半年裏,從《喬布斯的魔力演講》到《像TED一樣演講》,再到《演講的力量:如何讓公眾表達變成影響力》,才逐漸認識到演講是一件怎樣的事情。實際上,把演講當做一種技術甚至藝術來專門學習,絲毫不為過:
怎麼說?
演講技巧有所提升。
TED片頭水滴激起的圈圈波紋,指的正是其傳播思想的美好願景:通過演講讓不同領域的思想發生碰撞,從而產生更多的價值。如果好的思想沒能精彩地表達出來,就無法觸達他人引發共鳴,也就無法產生其應有的價值,最後只能是:
打臭了一把好牌。
我的那些稜角呢?
遊戲規則都一樣,那些我始終不願接受的虛偽東西,早晚要去迎合。
想要保留一些稜角,但遊戲規則不允許。似乎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接受,要麼假裝接受。
而我,寧願選擇後者,做一個佐井一樣的人。通過看書來學習如何成為自己不喜歡的那類人,至少表面上看起來要像,這是爲了生存。一位老哥質疑過這個觀點,認為:
喜歡不喜歡感覺只是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另一種說法吧。
這與另一個場景何其相似:
因為答不上來,就質疑人家的問題不好。
從客觀的角度看,這兩種質疑都是合理且尖銳的。前者因為不擅長,故假借「不喜歡」來掩蓋事實;後者因為不會做,就以題目太偏為由逃避。是的,似乎無可辯駁。但反過來看,無論能否答得上來,對其問題的質疑都將存在;無論擅長與否,喜歡和不喜歡也是無法立即改變的事實,記得小時候喜歡敘事,但偏偏寫景的作文大受讚賞,而我並不喜歡堆砌辭藻。
真正不喜歡的那些事情是內心所抗拒的,比如爲了生存學著去說一些違心的話,《沉默的大多數》中稱之為「話語捐」:
連一些偉大的人物都「講過一些違心的話」,這說明徵稅面非常的寬。因為有徵話語捐的事,不管我們講過什麼,都可以不必自責:話是上面讓說的嘛。
同樣,爲了生存去學著做一些違心的事也是合理的。生活在那個時代,作者王小波似乎諳熟此道:
順便說一句,我老師學問很大,但很天真;我學問很小,但老奸巨猾。
如同《我們仨》裡,出身「危險」的錢媛卻憑著「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智慧,在十年的動盪中完好地生存下來了一樣。
所以,事實上,我的那些稜角都還在,並且可能永遠存在,但將不會再顯露出來。
從壞人的角度看
說起來,是從《暗時間》認識了劉未鵬,進而瞭解到社會行為學,才發現了《影響力》這本書。
前後讀過2遍,兩次視角完全不同,第一次着眼於「如何才能不被影響力武器所影響?」(好人的角度),第二次考慮的是「如何利用影響力武器?」(壞人的角度)。
二者的差別在於,是想做一隻聰明的羊,還是一隻知識武裝的狼。羊用這些知識識別陷阱,減少損失,狼拿來捕獵,獲取利益。正如《暴裂無聲》中的場景:
吃素可不是個好習慣,羊,它也吃素。
從壞人的角度看,纔會嘗試去運用這些知識,發揮其原本價值,而不只是擁有識別知識產物的能力。
降維打擊
這個詞來自《三體》,是說最強有力的武器就是令對方已知的自然規律失效,根基沒了,之上的所有東西都將轟然倒塌。
從高維向低維發起攻擊(姑且稱之為高維打擊),對方將毫無招架之力,歌者一片二向箔丟過去,整個太陽系就變成了一幅畫……
事實上,知識層面也存在高維打擊,同樣威力巨大。比如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其部分目錄:
前言 二十載光輝歲月 紛擾之虹 工具化 工具化的意義 工具化的不足:抽象漏洞定理 函式式思維:抽象與直觀 前後端分離與全棧:技術與人 工程化 何謂工程化 迴歸現實的前端開發計劃 宣告式程式設計與數據流驅動:有得有失 漸進的前端架構 線上質量保障:前端之難,不在前端 延伸閱讀 後記
滲透著一種歷史的厚重感,而歷史則是權威的論據(所謂引經據典)。讀者承受著來自權威(影響力武器之一)的壓力,作者就像是倚靠在歷史長河邊上的金字塔上向着受眾宣講,還沒開口,似乎就已經令人深深信服。
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權威壓力來自哪裏?
《沉默的大多數》中有段話:
學習文史知識目的在於「溫故」,有文史修養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代一個漫長的時間段裡。學習科學知識目的在於「知新」,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將來,他生活在從現在到廣闊無垠的未來。
通曉歷史能讓人擁有從過去到現在的閱歷,從知識的厚度來講,就像是立足於高山之上,發起一場資訊不對等的對話(高維打擊),自然是「壇高者勝」。
第一次經歷知識降維打擊是在一場面試中,對方以Google Polymer的歷史,輕鬆粉碎了我所構築的理論根基,讓建立在之上的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面向基礎理論的知識降維打擊,同樣能夠以釜底抽薪的方式結束一切。
另一次是在談到對React的看法時,對方以平地起高樓的方式迴應「都只是工具」。就像是在腳下畫了一個黃圈,傳送到了另一個時空向着這裏喊話,讓一個具體的問題升維到了抽象層面,成功擺脫劣勢回到優勢區:
別人不知道 ^ | 優勢區 | 盲區 | 你知道 ---------------|---------------> 你不知道 | 公知區 | 劣勢區 | 別人知道
之所以抽象的知識更具優勢,是因為其維度更高,比如「技術只是工具」之類的話,放在任何具體技術上都是有道理的。佔據抽象的制高點後,整場戰爭都將被升維到這種抽象層面,一切低於當前最高抽象程度的論述都將失去意義,接下來將上演的就是一場太陽系慘劇般的屠殺。
有點升維打擊的意思,因為在同維度空間不佔優勢,於是想辦法把戰場提升到更高維度的空間,以實施高維打擊。
因此,就知識儲備而言,抽象的通用理論也是極其重要的,其一擁有更高維度的抽象知識就能夠左右任何一場對話,其二可以用來應對高維打擊。
我所追尋的
內心渴望的到底是什麼?
自由環境?職業發展?技術?
那,技術是什麼?8年之後,我又將處於怎樣的圍城?
一直以來,更相信腳,相信只要不停地走下去,就終能到達那個等待著我的地方。因此從不仰望天空,也不做夢。
就夢想而言,我希望能像那些有思想的前輩一樣,把思想注入技術,通過技術來表達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這需要經歷極其漫長的積累和沉澱,並在靈光乍現的時候,抓住那個激動人心的點子,最後要像尋找生門一樣獨自面對一場思想的戰爭:
天下世界,最苦惱的人是胡喬木。因為他想問題總是從第一度想起,直想到一百八十度,往往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去,自相矛盾,苦惱不堪。
不停地走下去,似乎總會離夢想越來越近。因為積累的知識越多,已知的集合越大,面對未知時也越容易從已知集合做對映去推及。事實上,學習Haskell就是爲了建立一個「純」的已知集合。從足夠長的時間線來看,學過的東西都是有用的,比如之前猛然發現:
CSS animation的定義方式和Flash非常相似,比如Flash中的關鍵幀、空白關鍵幀、普通幀。
學習Flash與CSS動畫之間,時隔4年,知識之間的奇妙關聯總會在某個時間點顯現出來。所以即便是彎路,也是曲折向前的。然而,這樣的成長方式並不理智,因為每一步的選擇既不是區域性最優,也不是全域性最優,更像是蚯蚓走迷宮一樣的嘗試。是的,一直以來,我都在以這種方式探索這條未知的路,忽略了所有善意的提醒,在深夜裏狼狽而固執地前行。
前輩說,只有放下自尊與虛榮,才聽得到內心的渴望。正如:
我看見我正在尋找不快樂,我全身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放下對它的需要。
二.目標
第2年
-
前端技術生態
-
理想的框架
-
演算法
-
演講藝術
-
升維思考
遇見更好的自己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外界環境只是內心世界的投射。
是的,我那累累缺點都是真實存在的,沒有藉口。
有效溝通
有效的溝通體現在雙方能夠以融洽的方式交換資訊,並達成一致。
然而,最直接的傳達方式通常並不是最有效的。與演講一樣,需要建立情感連線,充分感知對方的處境,先讓「你」變成「我們」。但很多時候,阻礙溝通的並不是資訊本身,而是雙方的情緒碰撞:
溝通,是一場情緒遊戲。
好在情緒是能夠被引導的,就像遊戲裡的「控場」。所以,帶著積極的情緒出發,並引導對方產生積極情緒,進而理智溝通。
心懷空杯
總站在圈內就永遠看不到邊緣的未知,就像一隻裝滿水的杯子。
正如侯老師所說的「清零」,每次走出舒適區時,都潛心去做一塊乾透的海綿再次從零開始,這是一種與歷史成就告別的勇氣。
駐足在熟悉的區域,總以推及的方式去看待新東西,就不可能看見完全不同的那部分:
為什麼去讀underscore?
聽說有助於學習函數語言程式設計(不能說完全沒有幫助,但離FP還差的很遠)
思變
肯幹 -> 擔當 -> 突破
前輩想說的是,變化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以一成不變的方式去面對,早晚要出局。
適者生存,只有不斷重新定位,自我突破才能應對變化。
三.計劃
自此,做一個優雅的人。
主線
-
前端技術生態
-
理想的框架
-
演算法
支線
-
演講藝術
-
設計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