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滅夏之戰發生在什麼時候? 明滅夏之戰發生背景及評價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統一戰爭中, 明朝 消滅四川明昇夏政權的戰爭。
背景
當時明朝已基本統一全國,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殘餘勢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權和雲南故元 梁王 政權。 洪武三年,明軍北征沙漠,穩定了北方的形勢,出兵消滅四川夏政權的時機已經成熟。 關於滅夏的戰略部署和進軍路線, 明太祖 朱元璋 認為:“蜀人聞吾西伐,必悉其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全稱金牛峽,亦稱五丁峽,在今陝西寧強境內)以拒我師。彼謂地險,吾 兵難至,若出其意外,直搗階、文,門戶既隳,腹心自潰。”
過程
洪武四年正月,指揮南北兩路大軍進軍四川。 南路以中山侯 湯和 為征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德慶侯廖永忠為左右副將軍,並命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葉升等率京衛、荊、湘舟師由瞿塘趨重慶;北路以 潁川侯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顧時為左副將軍,並由何文輝等率河南、陝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 同時,命衛國公鄧愈往襄陽訓練軍馬,運送糧餉,以保障徵蜀部隊的後勤供應。
夏政權君臣面對強敵壓境,戰降不定。 最後明昇接受太尉吳友仁的主戰意見,一面對明遣使修好,以爭取備戰時間;一面派平章莫仁壽、鄒興、丞相戴壽以及吳友仁以鐵索橫斷瞿塘峽口,重兵扼守。
閏三月,南路軍抵達夔州(今四川奉節)大溪口,強攻瞿塘,均被夏軍扼阻,遂退還歸州(今湖北秭歸),頓兵3月,不得前進。 四月,北路軍連克階州(今甘肅武都)、文州(今甘肅文縣),渡過青川(今嘉陵江支流,在四川平武、青川境內)迅速向蜀中推進,相繼攻 下江油(今屬四川)、彰明、綿州(今四川綿陽)。 接著渡漢江向漢州(今四川廣漢)挺進。
北路軍為激勵南路軍並瓦解夏軍鬥志,用木牌數千個,標明攻克階州、文州、綿州的日期,投漢江順流而下,以告知湯和。 夏軍聞訊,戴壽、吳友仁即率兵自瞿塘回援,皆被明軍擊敗,相對減輕了南路軍的壓力。 六月初一日,北路軍攻克漢州,兵臨成都
。
初五日,朱元璋獲悉前線戰報,下詔切責湯和,嚴令迅速進軍以配合北路軍,並命永嘉侯朱亮祖為右副將軍,率師增援南路軍。 南路軍得此命令並獲北路軍捷報,遂舉兵挺進。 初十日,廖永忠率兵攻克夔州,突破瞿塘天險。 次日,湯和兵至,決定由湯和率步騎,廖永忠率舟師,分道並進,進趨重慶。 廖永忠所率舟師, 勢如破竹 ,沿江州縣官吏望風歸附,十八日,師抵銅鑼峽。 二十二日,湯和至重慶,明昇開城投降,蜀夏政權滅亡
。
北路軍攻下漢州以後,於六月十五日進軍成都。 七月初十日進逼城下,夏守將戴壽力戰不支,且聞明昇已降,遂開城歸降。 湯和、傅友德兩路明軍又相繼攻克其它州縣。 八月二十日,傅友德率師攻破保寧(今四川閬中),擒獲吳友仁。
評價
此次戰爭的勝利,僅從軍事指揮的角度來看,朱元璋對作戰雙方軍事形勢的清醒認識和戰略部署得當,是一個至為重要的原因。 以南路軍為正,以北路軍為奇,奇正並用,水路分進合擊,密切配合,使夏軍腹背受敵,疲於奔命,最終被明軍各個擊破。 這是又一個戰略計劃和戰爭經過基本吻合的典型戰例。 蜀地悉平,為朱元璋徹底平定西南奠定了基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