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近距離鏡頭下的、排列在珊瑚上的珊瑚蟲們揮動著它們的觸鬚。在一個珊瑚枝上可以有成千上萬個珊瑚蟲。來源:維基百科。
包括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JamesGuest博士在內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在世界上多數珊瑚瀕臨死亡的情況下可識別充滿生機的珊瑚群的框架。
通過將其研究範圍集中在太平洋和加勒比地區的四個關鍵地點,以及利用已經接受了至少十年調查研究的地點的資料,研究小組確定了一些小的生命區域。在那裡,珊瑚們似乎在“逃避”、“抵制”或從環境的變化中逐漸“恢復”過來。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18年6月18日的《應用生態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上。研究者希望這些新發現有助於解釋上述小珊瑚群逃脫滅絕的原因,並對其它生態系統中識別類似的“綠洲”有借鑑意義。
ADVERTISEMENT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同時也是紐卡斯爾大學歐洲研究委員會一名研究員的Guest博士解釋說,珊瑚礁在全球面臨死亡,但情況不盡相同,而在變化的環境下,它們抵抗力更強。然而,全球保護珊瑚礁的危機依然嚴峻,不過,這個新發現對於幫助人們認識某些更有抵抗力的生態系統以及如何採取保護措施都是一個新的起點。經過研究人員共同努力,共識別出38個他們暫時歸類為“逃逸”(escape)、“抵抗”(resist)或“反彈”(rebound)的綠洲。
“逃逸”綠洲是指能夠躲避漂白劑、吞噬珊瑚的海星入侵或颶風等災難的珊瑚群落;“抵抗”綠洲是指看起來能夠頑強抵抗環境變化的珊瑚群落;“反彈”綠洲是指像其他珊瑚礁一樣遭受破壞、但已經“反彈”回到珊瑚佔主導地位狀態的珊瑚群落。
綠洲為什麼存在?
Guest博士說:“可能是因為這裡的地理位置更利於生存——比如,風暴路徑外的深水區。珊瑚群落可能具有生物或生態特徵,使得它們更有彈性,從而能夠抵禦破壞。也可能有生態過程在起作用,這意味著珊瑚礁群落在受到幹擾後能夠更快地恢復。”
“在公共衛生和醫療領域,儘管面臨相同的風險,個人或社群表現比鄰居更好的案例是很常見的。而且在生態學中使用類似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哪些區域可以優先進行保護。”
來自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的首席研究員Peter Edmunds,研究了加勒比海的聖約翰島和太平洋的莫雷阿島珊瑚礁。他說莫雷阿島的珊瑚礁在遭受破壞後的恢復能力讓他感到很震撼。2005年他在那裡工作時,發現有大量的海星在吃掉珊瑚的組織,5年後,珊瑚消失殆盡;然而最近八年,這片珊瑚重新生長,並在局部覆蓋了80%的海床。與它們形成對比的是,世界其它地區的珊瑚卻日益遭受巨大破壞。
不過,他認為依然有希望, “綠洲”的存在對於加強保護珊瑚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項研究是由來自12個機構和3個國家的科學家們共同參與的,並由美國地質調查局提供基金資助完成。
責編:南熙
來源:http://h5.scimall.net.cn/register?from=xh005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