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電視需要變聰明嗎?

對於大部分國內的年輕人來說,電視恐怕已經是生活中存在感很低的一種設備了。

一方面確實是工作安排太多,真正能坐下來長時間在電池這塊大屏幕面前的時間變少了,另一方面是移動設備的普及,其實拉近了視頻內容和人們之間的距離, 當大部分我們想要看的內容都能在線上獲取,且觸手可得,那麼通過遙控器在電視上找內容就顯得不夠方便了,即使很早之前就有了智能電視的概念。

但智能電視的概念,其實從誕生之初就挺雞肋的,給電視安上一個智能係統,連上網,能通過遙控器遙控內容就叫智能電視了? 這樣的體驗,除了大屏觀看效果會更爽,甚至還不如拿個 iPad 操作快。 再加上各家智能電視所支持的網絡服務都不太一樣,所以在電視上還有個兼容性問題。 另一方面,電視對於大部分中國消費者來說雖然現在都沒手機貴了,但仍然是個“大件兒”不常更換,用個一兩年下來,所謂的“智能係統”硬件跟不上 了,整個體驗就更卡了。

那電視需要智能嗎? 其實還是需要的,只不過需要換個思路。

電視作為一塊大屏幕,想要重拾人的使用粘性,其實還是要變種思路,不僅僅是把智能電視當手機去做。

電視的優勢在於屏幕大,觀看體驗好,但對比手機這類移動設備的缺點在於與人還是距離比較遠,即使用了遙控器,操控智能係統的體驗還是不如在觸屏上面直接高效。 且如果只能是單純從網絡點播內容,那麼電視的意義也僅僅局限在一塊大屏幕上了。

該怎麼去激活電視的體驗,其實用已有的智能技術就能解決,就是給電視引入語音助手和圖像識別功能,就可以一定程度提升電視的使用效率。

這個思路其實有點像羅永浩打造的 “TNT 工作站”,如果說現在的語音技術去解決辦公問題還是差點意思的話,用在電視上還是綽綽有餘了,甚至可以取代遙控器。

但要注意的是,這其實並不是簡單的讓電視能夠識別語音就行,這其實涉及到非常複雜的技術細節。 比如如何一直待命,且能讓電視在播放內容的過程中,分別開無用內容,接收到用戶的語音指令,如何理解用戶的自然語言,並且做出相應的操作,這些其實都比智能音箱更難 做。 但如果電視能把這種接收和理解語義的基礎工作做到足夠好了,用電視去替代智能音箱,絕對是個前景光明的未來方向。

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圖像識別技術。 其實去年小米電視展示過在電影中截屏,讓電視識別圖像內容並展示一些特定內容的技術,但是還是內容比較受限,今年的CES Asia 上面,海信作為世界杯的讚助商,展示了專門為世界杯打造 的智能電視系統,其實給出了一個非常良好的體驗展示:

用戶按下遙控器上面的一個鍵,在 0.1 秒內,運動員比賽的高清畫面就會在後台被精準截圖、識別,球員的詳細信息、同款服裝和設備都會被同步顯示推薦給用戶。

目前這個技術已經覆蓋了 2018 俄羅斯世界杯參賽球隊的近900名球員,且準確率在 99% 左右。

這依然是個非常難實現的技術,需要提前大量的數據錄入和算法校對,但其實展示出了所謂的“真·智能電視”的發展趨勢,變成手機並不是真的智能,真的智能,是 用數據和算法,讓電視這種硬件,真的懂用戶的需求。

還有一個方向就是針對內容的畫面優化,海信展示出來的也挺黑科技的,就是當電視識別出在看體育內容的時候,會自動對畫面亮度進行自動優化,圖像通過對球場紅、綠、 藍等高頻色彩進行智能識別增強,再現球場的色彩細節,並通過對足球運動軌蹟的提取和優化,保證每一個進球路線都能被看清。 我倒是覺得這個功能在足球比賽沒什麼用,網球比賽會很實用。

也不是說海信這幾個功能就是真的智能的,但其實也算是給電視這種看上去已經在中國年輕群體中“涼了”的設備續了命,而事實上,似乎中國整體的電視市場 還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

歸根結底,其實並不是年輕人不喜歡電視了,而是電視能帶給年輕人的體驗不行了。 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技術這兩個人工智能風口上面的大熱點,似乎已經單獨在智能音箱和自動駕駛上面帶起了一波熱潮,也是時候沉澱下技術,改變下這些真的每天陪伴人生活的 設備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張博文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 虎嗅網 )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48770.html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電視需要變聰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