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有人想要“複製”你的大腦,這可能嗎?

科幻小說愛好者肯定不會對《神經漫遊者》一書感到陌生,這部小說開創了“數字朋克“這一文學類別,而受這部科幻小說影響深遠的一部電影就更為人所知了 ,那就是《黑客帝國》。 這部小說以未來的日本千葉市為背景,描寫了一個計算機網絡空前發達的世界。 在這樣的世界裡,生物工程技術突飛猛進,人類能將自我意識和與計算機網絡相互連通、並放棄軀體進入控制空間去進行奇妙的探險。

2014年約翰尼·德普主演的電影《超驗駭客》中,死去的人工智能專家的頭腦被其妻子復製到了計算機網絡上,使他在虛擬世界中重生。 “意識上傳”的情節曾經出現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事實上這也是“數字朋克”常見的橋段。

但科幻小說裡最常見的橋段,往往人類要忙活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能睡先,複製人腦這種聽上去就很魔幻現實的技術,真的很難。 但是我們不妨來討論一下這項技術。

複製大腦到底可不可行?

從原則上來說,可行 。 大腦是個極其複雜的集合體,人類的大腦由1000億個神經細胞構成,相當於銀河系內的恆星數量,而連接神經細胞的突觸數量超過100萬億。 雖然數量很大,但它們是有限的,依然是能夠被弄清楚的。

《超驗駭客》裡有一句台詞是這麼說的,“思想就是一種電子信號模式”。 雖然聽上去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回去翻翻高中生物教科書就知道,這是真的。 我們所有的感官,包括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等,都是以電信號的形式傳遞到大腦中。 而我們都知道,電子信號模式是可以在計算機上運行的。

從理論上來說 也是可行的 。 前不久逝世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表示:“我認為思維就是儲存在大腦中的一段程序,就像電腦一樣,所以理論上我們是可以將大腦復製到電腦裡面,提供一種在死亡後 的生存方式的。”我們可以模仿人腦的物理、化學和電子結構,將所有的參數都輸入計算機,從而產生與真實人腦相似的輸出結果,比如控制虛擬的肢體、五官和其他器官。

智能相對論分析師雷宇先和你聊一下幾種複制大腦的技術。

1. 3D打印大腦

2015年,在美國SXSW科技大會上,南加州大學教授Theodore Berger宣布,通過人造海馬體完成了短時記憶向長期儲存記憶“幾乎完美”的轉換,這項技術可以完成對人腦記憶的備份, 並複製到其他人的大腦中,但是鑑於大腦的複雜程度,這樣大膽的嘗試伴隨著極高的風險。 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癲癇、妄想、錯覺甚至完全失去意識。

就在今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們用3D打印技術複製出了最精確的大腦模型。 這項技術的突破點在於,研究人員將3D打印機和大腦成像技術完美結合,並進行了3D打印。

CT掃描的分辨率很高,會產生細微灰階的圖像,以反映大腦中的所有活動。 但由於3D打印技術的缺陷,常常在打印過程中使得灰色變成了白色或是黑色,無法看到細節,因此研究人員將每一個灰色像素分解成更細小的點,這些點呈現出黑色或是 白色,這樣3D打印機就可以根據那些非常小的黑色到白色像素的比例來記錄圖像,最終獲得了比較理想的結果。

??????????????????????????????????2.jpg

通過3D打印大腦,會幫助人們重建出腦結構,了解發展過程中的大腦網絡形式,並有利於了解一些難以治癒疾病的作用機理,比如阿爾茨海默症是如何影響大腦網絡的。

2. 全息大腦調製

同樣是在今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設備,它將全息圖像投射到腦細胞。 這種新設備叫作“全息大腦調製器”,它利用全息投影,激活或抑制某些神經元。 它的最終目標是同時控制大量神經元,使它們呈現真實大腦活動的模式,從而實現感覺複製。 未來,我們可以利用這項技術編輯記憶、刪除疼痛、植入不存在的圖像。

目前,“全息大腦調製器”技術仍處於初期階段,但前景不可小覷。 研究人員用老鼠做了一項實驗, 實驗目標是老鼠的一小塊三維大腦區域,含2,000個~3,000個神經元。 其中,每個神經元都由一個含某種蛋白質的病毒進行補充,被閃光擊中時,蛋白質會激活神經元。

隨後,研究人員用計算機生成全息圖像,製造3D圖案,並將圖像投射在老鼠的軀體感覺皮質的表面組織上——這是觸覺、視覺、運動的大腦中樞。 研究人員通過實時監控老鼠的大腦活動,發現它們的大腦活動和真實感覺刺激引起的反應相同。

這項技術所需設備非常龐大,且只能作用一小塊區域。 但是這項技術一旦得以發展,未來我們可以利用這項技術編輯記憶、刪除疼痛、植入不存在的圖像,甚至可以通過監控大腦活動對大腦進行調試,比如讓盲人看見世界,讓肢體不再矯健 的老年人走遍大江南北等等。

3. 活體大腦保存

一家名為Nectome的美國創業公司計劃對人的活體大腦進行保存,並在未來實現意識上傳。 這家公司首先是將大腦進行冷凍保存,接下來,他們需要等待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再將大腦中保存的感覺、知識等一切信息變為數字化的存在,實現意識上傳,最終實現人的永生 。

智能相對論分析師雷宇曾寫過一篇冷凍人體的文章,裡面提到冷凍人體的黃金時間是在人死後的2分鐘~15分鐘。 但是,這項對活體大腦的複制技術,與冷凍人體的技術差別並不大。 唯一不同的是,這項保存大腦的技術,需要在人還未死亡時進行。

??????????????????????????????????3.png

而這又必然是導致死亡的一項技術,因此該項技術就算能實現、普及,也只能對某些特定的人群開放。 這是一項典型的“向生而死”的技術,光是其背後的倫理問題,可能就會讓人不寒而栗。

複製大腦好複雜,鼓勵還是抵制?

藍色大腦計劃負責人、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洛桑分校的亨利·馬克拉姆,他是大腦復制的狂熱擁護者。 他曾在2009年時斷言,未來十年人類大腦將實現被複製,眼見十年之約快到了。

??????????????????????????????????4.png

而上文提及的三種技術,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複制大腦,還有很多技術壁壘尚未攻克。 比如在3D打印大腦上,就算人類真的完美打印出來每個細微結構,可能也會因為對大腦的認識不足而無從下手,而全息大腦調製則依然處於發展的早期,其技術還遠遠不能應用 到人身上。 至於活體大腦保存,顯然有點近似烏托邦的富人們的意淫。

同時,針對複制大腦,學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 有科學家認為,人類大腦的意識不能簡單地進行複制,因為其大部分重要特徵都是數十億個細胞之間不可預測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

如果一項技術所受的爭議時間長,但又一直在有條不紊地發展,毫無疑問,背後肯定有來自各利益方源源不斷的支持。 畢竟對於一些功成名就的富豪們而言,他們更在意的可能不是金錢,而是如何實現長生不死。 不信你去Google一下“富豪”“永生”,你會發現太多富豪在糾結這個事。

我們且不討論複製大腦是否真的能實現永生, 只有意識存在,能不能被稱為永生也還有待商榷 。 如果復制大腦能更好地攻克疾病,能用於救死扶傷,人人都能享受技術帶來的紅利,那麼它無疑是值得鼓勵的。

結論

最後,以“缸中之腦”來做個結尾,它出自《理性,真理與歷史》,由希拉里·普特南提出。 具體是這樣描述的:

一個人被瘋狂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大腦被取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 大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正常的幻覺。

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 這個大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 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你真的確信自己的大腦沒有被複製、修改、刪除?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智能相對論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 虎嗅網 )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47020.html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有人想要“複製”你的大腦,這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