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已成為全球患病率高,耗資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報道:缺鐵性貧血男性發生率為10%,女性20%,孕婦40%,兒童高達52%。隨著經濟發展和營養衛生狀況的改善,其患病率逐年下降,但至今仍是全球性人群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之一。下面我們來了解有關缺鐵性貧血的一些小知識。
一、概念
貧血是指末梢血中單位容積內的紅細胞數(RBC)或血紅蛋白量(Hb)低於正常標準。其中缺鐵性貧血(IDA),是由於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引起的一種貧血。
二、臨床診斷
(1)貧血診斷: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婦Hb<100g/L。
(2)貧血程度:Hb在90~120g/L為輕度貧血,60~90g/L為中度,小於60g/L為重度。
(3)缺鐵性貧血診斷
a.有明確的缺鐵病因。
b.貧血為小細胞低色素性。
c.Hb降低比RBC減少明顯。
可以從血常規報告單上快速判斷:通常Hb與RBC比例約3:1(如Hb120g/L,RBC4.0×1012/L);
d.鐵劑治療有效。在補鐵後第5~10天覆查,網織紅細胞升高至4%~10%。
e.關於鐵代謝的檢查。
三、確診後治療
1. 病因治療
嬰幼兒、青少年和妊娠婦女營養不足引起的IDA,應改善飲食;月經多引起的IDA應看婦科調理月經;寄生蟲感染應驅蟲治療;惡性腫瘤,應手術或放、化療;上消化道潰瘍,應抑酸治療等。
2.補鐵治療
(1)口服鐵劑
治療的目的不僅要糾正缺鐵性貧血,還應補足已經耗竭的儲存鐵。口服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首選方法;宜選用二價鐵(硫酸亞鐵、右旋糖酐鐵、琥珀酸亞鐵和多糖鐵複合物)。口服鐵劑進行治療時還應根據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等水平估計補鐵治療劑量。
(2)靜脈鐵劑治療
胃腸不能吸收,或需要快速補鐵的情況下,可以選擇靜脈或肌注補鐵治療。臨床上可供靜脈注射的鐵劑有右旋糖酐鐵和蔗糖鐵。
四、注意事項
1. 食物–鐵劑相互作用
食物與鐵劑相互作用:進食穀類、乳類和茶抑制鐵劑吸收,魚、肉類、維生素C可加強鐵劑吸收。
2. 藥物–鐵劑相互作用
(1)抑酸藥物(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影響三價鐵轉化為二價鐵,避免長期服用;
(2)四環素、消膽胺等陰離子藥可在腸道與鐵絡合;
(3)碳酸氫鈉可與亞鐵生成難溶的碳酸鐵,均影響鐵劑的吸收;
(4)口服鐵劑可加用維生素C,胃酸缺乏者與稀鹽酸合用有利於鐵劑的解離。
3. 療效監測
(1)在累積劑量每達5g時應檢測Hb和鐵蛋白水平。
(2)為了補足儲存鐵,鐵劑治療應該在Hb正常後至少再補充鐵劑4~6個月。
4. 服藥前須知
(1)鐵劑可引起腸道蠕動減慢、引起便祕;
(2)部分患者胃腸道反應較重,可在餐後服用;
(3)鐵劑使大便顏色變黑,可掩蓋消化道出血或引起認為出血的擔心。
綜上所述,在確診為缺鐵性貧血後,應在專業的臨床醫師或臨床藥師指導下積極配合合理治療。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