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東盟科研工作者:“我們與‘傑青計劃’的中國故事”

2018 年,在中國—東盟創新年的框架部署下,藉助區位優勢,中國廣西科技廳啟動了“東盟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以下簡稱東盟傑青計劃)。

計劃未來5 年內引進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青年科學家100 餘名,到廣西相關企事業單位參與科學研究和科技交流合作。

其實早在2013 年,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科技部就啟動了“亞非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以下簡稱亞非傑青計劃)。

廣西積極響應,成為最早實施“亞非傑青計劃”的省份之一,至今共引進了來自泰國、緬甸、寮國、巴基斯坦、埃及等國的7 名青年科學家來桂工作。

如今在廣西,“東盟傑青計劃”與“亞非傑青計劃”雙軌並行。這些外籍科學家在廣西生活和工作的感受如何?本刊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瞭解。

01

在異國領略到母語的默契

“我叫莫陽,這是我的中文老師為我起的中國名字。”來自寮國的Mor yang 操著不太熟練的普通話說道,並在自己的手機上打出“莫陽”兩個漢字向記者展示。

ADVERTISEMENT

東盟科研工作者:“我們與‘傑青計劃’的中國故事”

莫陽到廣西農科院基地進行土壤取樣

作為“東盟傑青計劃”名單中的一員,莫陽一個月前第一次來到中國,現進入廣西農科院資源與環境研究所開展針對香蕉和甜瓜進行的水肥一體化研究,同時在廣西民族大學學習中文。

來華前,莫陽在寮國國家土地管理局任職,科研方向主攻土壤分析。基於其工作單位與廣西農科院合作攻堅的科研項目,以及中老土壤肥料聯合實驗室的科研創新需要,莫陽帶著研究課題來到中國。

“在我們寮國,有許多中資企業投建的香蕉園,單就我知道的其中一片園區,佔地就有400 多公頃。”莫陽頗為自豪地表示,自己的來華科研課題結題後,回國絕對大有用武之地,“寮國自然資源條件很好,而中國的農業技術非常先進,二者結合正好互補。”

初來乍到,莫陽被接收單位安排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公租房,實驗室裡各式各樣先進的儀器裝置也令他大開眼界。除了中國科技部的撥款支援,根據“東盟傑青計劃”,他還享有5 萬元人民幣的科研經費補貼。

“我和小組的同事們已經到科研基地做了土壤取樣,下一步就是慢慢熟悉並進入工作狀態。”

莫陽說,有些遺憾的是業餘愛打排球的他暫時還沒有找到可以痛快揮汗的球場。

但在和中國同事溝通的過程中,他意外發現,由於自己的寮國母語與泰語發音十分相近,而泰語與廣西壯語方言又源起同一個語系,因此即使他說母語,廣西的壯族同事也能聽懂一二,大家交流起來又多了一種語言。

02

“儀器控”迷上淘寶網購

“現在即便Reemon Htun 已經回國了,可還是會和我們保持微信聯絡。他會發儀器型號過來,拜託我們幫他網購各種實驗儀器。”Reemon Htun 的中國同事們告訴記者。

東盟科研工作者:“我們與‘傑青計劃’的中國故事”

Reemon Htun 在廣西農科院實驗室做實驗

Reemon Htun 是緬甸曼德勒科技大學教生物技術的老師,依託“亞非傑青計劃”,2017 年來華在廣西農科院甘蔗研究所擔任實驗室技術人員。

剛開始接觸實驗室一些前所未見的儀器裝置,Reemon Htun“什麼都不會,急得快哭了”。

在同事的幫助和自己的鑽研下,Reemon Htun 慢慢學會運用這些裝置和相關軟體,並開始做一些以前一直想做但苦於沒有相關裝置無法做的實驗,還成為了同事眼中的“儀器控”,更因此愛上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淘寶網購。

“中國的農業技術有很多創新之處,我們緬甸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所以我想來這裡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這是Reemon Htun 來廣西工作的初衷。

曼德勒科技大學只有相對大類的學科——生物技術系,尚未細化到甘蔗研究的課題領域。如今回國後的Reemon Htun,正向大學的同事們分享在華的研究經驗與收穫,如甘蔗的主胚苗繁殖、甘蔗固氮的實驗等,以期共同提高自己國家的科研水平。

“‘亞非傑青計劃’非常好。中國發展迅速,並且樂於與東盟、非洲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共享知識並提供資助。”

Reemon Htun 透露,他有不少大學同事也是通過“亞非傑青計劃”來到中國工作的。

正是這一年的來華工作經歷,讓ReemonHtun 感覺自己“變得更自信了”。在華工作期間,即使不懂中文,用英文溝通也能很容易交到中國朋友,大家一起打乒乓球、喝酒、開玩笑,Reemon Htun也越發開朗。

03

融通中國—東盟各路創新資源

縱然外籍科研傑青們來華後能夠很快適應中國的工作生活環境,但畢竟人在異鄉,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還是難免令其感到孤單。

通過參加廣西外國專家局不定期組織的一些聯歡會等社交活動,久而久之,這些分佈在廣西各個接收單位的外籍傑青們自然湊成了一個“朋友圈”,異鄉生活有了共鳴,交流起來也更加親切。

有的東盟傑青在華期間已能夠直接為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合作添磚加瓦。

在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CATTC),來自泰國國家科技發展署的Songphon Munkongsujarit博士因“亞非傑青計劃”結緣廣西,他在華工作期間主要負責中泰科技交流與技術轉移工作和各相關技術推廣活動。經過Songphon的積極參與與協調,中泰技術轉移合作得到了蓬勃發展,兩國共同舉辦了近20場技術轉移活動,促成了逾30項合作。

據瞭解,“東盟傑青計劃”較之“亞非傑青計劃”,除了接收單位的地域分佈不同,以及廣西額外增加的科研經費補貼,在人才招募的方式上也有所區別。

前者強調科研崗位需求的精準配對:先由廣西科技廳審定東盟科研傑青的崗位設定計劃,接收單位依據審定的崗位設定計劃聯絡傑青入桂;

後者則重視招賢納士的開放性:由中國科技部先定下名額數,亞非科研傑青直接向相關接收單位申請職位。“崗位+人才”雙軌並行輸入模式,更能有針對性地融通中國—東盟各路創新資源。

“2018 年我們首批擬引進30 名東盟傑青入桂,目前已落實了19 人。他們正辦理各項來華手續,陸續走上在中國的工作崗位。”廣西科技廳國際與區域科技合作處副處長羅錦模翻著手中的傑青名冊向記者透露道。同樣被翻開的,還有中國—東盟創新合作在人才交流領域的嶄新一頁……


來源:《中國—東盟博覽》雜誌“政經版”

文:林芊芊

編輯:黃乙司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東盟科研工作者:“我們與‘傑青計劃’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