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在上海搞科研,小年輕大有獲得感!當然,還有一些小建議……

在上海搞科研,小年輕大有獲得感!當然,還有一些小建議……

來源/視覺中國

青年科技人才是邁向科技強國的關鍵支撐,也是上海科技事業不斷發展的希望所在。今年第3次科學家月度座談會迎來了青年科學家們的“主場”。來自申城部分科研院所、高校的青年科學家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背景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機遇與責任”開展交流討論,並獻言獻策。

2015年回國並在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組建了自己團隊的孟飛龍感嘆自己遇上了好時代。“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契機讓我們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每一個青年科技工作者都能成為受益人。”上海材料研究所的張亮也有同樣的感受。2016年歸國的他組建了自己的研發團隊,專注於3D列印材料的研發。在相關政策的支援下,團隊前不久完成了兩千萬的科技成果轉化,並和一家上市公司合資成立了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95%以上都是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員,我們在政策允許下持有了公司20%的股份,對於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說是非常大的激勵。”當聽說上海建設了超強超短鐳射實驗裝置,原本有不少選擇的“海歸”吉亮亮毅然回到了上海光機所,“這是我們做物理研究夢寐以求的平臺。”張亮說出了不少歸國青年科技人才的共同心聲:“這兩年回國獲得的平臺,或者說機遇,要遠比留在國外繼續工作好很多。”

ADVERTISEMENT

青年科技人才也關註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孟飛龍建議,要完善人才梯度建設的機制。“一個團隊其實像金字塔一樣,既有帶頭人,但一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希望能加大基層青年人才的‘獲得感’,讓他們定心為科創中心建設做貢獻。” 中國電科第三十二研究所航天產品部主任施華君就智慧財產權提出了可能遇到的問題,“團隊人員如果不穩定,有骨幹跳槽的情況發生,帶走了原單位的技術,如何評估智慧財產權,希望能有對應的政策或法規。” 來自中船重工704研究所的李媛也是十九大代表,她用身邊同事的故事引出了她的觀察和建議。“我們一位某重點型號的科研人員,工作了兩年,無法再享受單位提供的宿舍,而自己租房的費用要佔工資的一半。幸好今年年初,徐彙區出臺了相關政策,讓他得以入住公租房。”李媛說,希望保障房對青年科研人員的分配比例能更多一些,房租能更少一些,解決青年人才的後顧之憂。

市科技黨委副書記陳龍表示,科技創新,讓青年有機會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它通向的是未來,更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我們要不斷提升服務創新發展的能力,查詢不足,提升自我,補齊短板,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郜陽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在上海搞科研,小年輕大有獲得感!當然,還有一些小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