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是中醫門診常見的一種症狀,許多患者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因口乾而就診,或口乾多飲,或口乾而不欲飲,或口乾夜間為甚,或口乾伴有口苦、口粘、便祕、口臭等其他症狀,除外乾燥綜合徵、鼻咽癌放療後、糖尿病、抗精神類藥物引起的頑固性口乾症狀,一般的口乾均可以通過傳統中醫中藥的治療均能夠得到較大改善,我們結合文獻及臨床經驗認為:
1
口乾多飲與津液不足有關
經常口乾,飲水量多,是津液所需量無法滿足機體組織活動和代謝所引起,飲水量多是機體津液自救的表現。多見於實熱證,消渴病及汗吐下後。一般情況下,如患者近期經常感到口乾口渴,飲水量多,而尿量並不增加,同時伴有身膚髮熱、口苦、便祕等症狀,往往是身體內熱過重引起,需要針對病因應用糾正機體陽熱過盛的狀態,以期留存陰津。如若經常口乾,飲水量多,且排尿次數及排尿量明顯增多,有必要進行血糖、尿液等實驗室檢查,以排除消渴病(糖尿病)引起血液高滲的可能性。此外,汗吐下後體液及電解質丟失,口乾口渴是自然現象並非常態,應及時補充液體。
2
口乾不欲飲與津不上承有關
臨床也常見患者經常口乾,但不想喝水,或飲水少量潤口即罷,甚至伴有脣燥、口腔內有異物感或燒灼感、自覺唾液少影響講話和進食。中醫認為,此類口乾與體內津液輸布異常、津不上承有關,並非機體津液大量缺失。
那麼,什麼原因會引起津不上承呢?常見溼熱、瘀血、水停、氣滯等影響全身氣機,氣虛或氣機不暢,不帥津以行,加之口為呼吸通道,粘膜長期暴露,蒸發水液較多,則口乾,但由於機體津液無實質性的不足,故而不欲飲或飲少潤口即罷。此外,仍有陰虛之因,此乃陽不生陰致陰不足而上承不濟,飲入之水無以轉化為真正有用的陰津,故而口乾並飲少。
因此,廣大的中老年朋友們,如果發覺自己經常口乾,常規的飲水不能解決問題,可至中醫院就診,在排除器質性問題的情況下,採用中醫中藥治療是不錯的選擇。
作者簡介
傅慧婷,主治醫師,中醫學博士,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擅長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運用中醫綜合療法(中藥、針刺、艾灸、刺絡放血、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等)治療內科雜病。尤其對頑固性口腔潰瘍、胃腸功能紊亂、慢性咳喘病、月經不調有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