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體驗地圖 ux -❷- 設計師對使用者體驗的理解誤區 5w2h 流程 UI 在進入知識體系前今天我把這些能力模型按照產品思維逐步拆分成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的知識體系
-全文共2469個字,閱讀時間大約3~6分鐘-
開 篇
這幾天在看一位騰訊大師的產品思維,今天是重複第二遍,她所講的產品觀中的微觀、中觀、巨集觀、使用者增長的峰值、終值、點線面體思維等等,這一系列課程讓我茅塞頓開。
當下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時代—體驗經濟時代,英雄不論出處,不談產品的背後是何方神聖,一切都是使用者說了算,一個產品準確找到使用者痛點,只要使用者喜歡,有足夠的使用者價值,就能轉化一定的商業價值。
最近處於風頭浪尖的兩家公司—某團與某滴,互相做起了對方的核心業務, 某 團宣稱已經搶奪 某 滴的30%份額, 某 滴宣稱試運營幾天快攻佔了無錫站。表面上以為是兩家ceo意氣之舉,實際是背後阿里、騰訊爭奪移動場景的入口。
在當下網際網路的浪潮之中,使用者的培養模式還是基於利益。使用者對產品的忠誠度、依賴性根源在於自身產品的競爭壁壘, 產品 沒有建立自身壁壘,商業模式很容易被複制,使用者大量流失,最終成為資本大玩家的套路。
體驗地圖 ux
-❶-
設計師能力模型圖
ue 5w2h
某 滴和 某 團之間競爭,這也讓我反思到工作3年的設計師和工作6年的設計師,競爭的壁壘在於何處?3年設計師和6年設計師在視覺表現力都能達到差不多維度,如何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呢?
從設計行業細分來看有視覺、品牌、UI、互動等,無論做什麼設計,最終目標都是驅動業務增長,商業價值轉化。設計是不是藝術的表達,是理性分析加感性思考的一門科學。設計本質在組織架構裡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幫業務去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能力的來源於對使用者同理心洞察、對業務目標的理解,這纔是最終決定了設計目標的定位及策略的制定,自上而下落地到視覺與互動。 視覺層是最直接面對使用者,但在整個產品戰略中並不是決定產品存亡的環節,因此我們會看到很多產品雖然很醜,但是仍然很多人在用,比如12306。包益民在2011年TED中也提到臺北一家比較注重設計的咖啡館,使用者體驗很好,因為經營不善開業不到半年倒閉。好的設計體驗是一個產品的加分項,但不是最終生死決定專案。
作為設計師,處於整個流程中的末端環節, 建立自身壁壘, 打造核心競爭力,來源產品思維、使用者思維、資料理解、業務理解、全域性設計目標及戰略的綜合能力等。
體驗地圖 ux
-❷-
設計師對使用者體驗的理解誤區
5w2h 流程
UI
在進入知識體系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說下常見的誤區,以及大家會經常問:什麼是使用者體驗?很多設計師很容易淺顯地認為使用者體驗僅僅是前端視覺是否漂亮、資訊顯示是否清新、明白。我們經常會聽到設計師提到 易用性、可用性、美觀性 這些詞,但這些認知在使用者體驗中屬於感知層,處於最底層,並不是使用者體驗的全部。
對於使用者體驗而言,它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從使用者進入產品、使用、體驗、諮詢、售後等每個階段都是與使用者接觸地方都稱為使用者體驗。使用者對一個產品使用的感受、是否對使用者有用都是使用者體驗關鍵的部分,不是簡單侷限於外觀,更多是源於資訊展示的框架層的設定,效能反饋速度、使用者需求是否被滿足等等。
舉個例子:下圖是我上家電商公司的使用者體驗報告,我們不難看出使用者體驗的維度:前端展示、物流、客服、售後、效能等
作為使用者體驗設計師,我們應該理解使用者體驗設計本質:是 以使用者為中心設計產品、系統設計、服務設計, 包括了有形的外觀感知、系統互動操作、還包括了無形的場景體驗、觸點的服務設計。
資料 價值
-❷-
設計知識體系
ux
在之前我研究了職場中具備的能力: 才幹—技能—知識 ,高手與普通人之間的差距在於才幹部分,主要表現在思維模式、心理表徵的不同。
► 知識部分:在網際網路時代,設計知識隨處可查。
► 技能部分:通過多年工作經驗積累的一定經驗,內化成一種思維模式。
► 才幹部分:對目標的定位與戰略輸出、創新性、組織凝聚力、影響力、資源等
舉個例子:小A,小B是公司的設計師,接到設計需求是針對首頁做改版設計,小A從每個模組的樣式、顏色、線條去做深入優化得出來改版方案a,而 小 B先去做了一些競品分析後、拿到首頁的資料、使用者調研訪談等等之後,洞察出使用者對場景體驗的需求,於是設計出場景體驗的創新方案b。最終結果是方案b受到了認可,並且上線帶動其他品類的銷售量。
上圖是我曾經在《ux設計書單》中提出的阿里ued一直沿用的設計師能力模型,這也很典型的反應出小A與小B的能力模型。
今天我把這些能力模型按照產品思維逐步拆分成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的知識體系,也是我對自己的一些規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參考,根據自己情況構建自己知識體系。
► 表現層
表現層是最外圍的內容,是我們對專業的知識的獲取,分四個類:視覺知識、互動、工具、以及規範的瞭解。比如黃金分割、網格、構圖、配色等等,這些專業的知識。
► 框架層
從用人的角度看來,多數是看一個人專業能力多強,看他在專業領域積澱多少,形成自己的方法論。而專業能力是通過日積月累的工作經驗、以及長期不斷學習積累下來的,一般來說在工作專案中,對設計需求能分辨優先順序,及推動設計的目標執行下來,達到預期效果是設計師需要具備的核心專業能力。
► 結構範圍層
在設計流程中,使用者體驗設計就是在不斷平衡商業利益、使用者訴求、效果實現之間的關係,所以商業、使用者、資料都是我們必須具備的思考模式。比如商業思維的三級火箭模式,在產品競爭中,360和瑞星商業大戰,是通過一級頭部流量免費模式達到使用者增長,以二級、三級模式帶來商業利潤。提升設計師心智模型,真正做到「使用者的視角」,深入瞭解商業和業務,會讓設計師能夠跳出單一的視角,重新理解使用者體驗設計。
► 戰略層
在大師產品課中講到小米、微信、美團、360的發展模式,我發現其實每一位ceo就是產品大佬,而他們具備的戰略眼光、商業洞察、資源、組織不是普調人隨便能具備的,因而 我把設計師的才幹部分歸到戰略層,希望有一天使用者體驗設計師都能站在戰略層的高度去驅動一個成功的產品的誕生。
總的來說,隨時社會發展,設計師的能力模型單一化將面臨更多挑戰。我們看到未來發展之路是越來越清晰明朗,提醒著我們不斷給自己充電,提升自己思維模式,建全知識體系。
-❸-
此次,是我對未來職業發展及知識體系的一個全面梳理的結果,看到了我的一些提升成長還有不足,更明確以後方向。設計既是修行,成長之路是個漫長過程,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只有不斷學習、總結,探索、經歷纔會不斷提升。
願每一位樂於 學習 分享設計師的在成長之路越走越遠~
同時也是非歡迎大家一起探討設計師的未來
私貨分享
掃描二維碼,進入交流群分享知識體系私貨
一些書的pdf及免費設計資源
作者:Hellen
七年設計經驗,藝術設計學碩士畢業,專注使用者體驗設計、心理學、自我管理與提升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
那就長按二維碼立即關注我吧
我會更加加油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