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AI 能精準預測死亡時間,這事兒靠譜嗎?

“我不希望在最後離開的時候說不出話來,我希望可以在我還漂亮的時候跟他告別。”最新一期的《奇葩大會》裡,死亡體驗館館主丁銳分享了一個感人 的故事——一個癌症晚期的女性,為了能夠優雅地和丈夫告別,和丈夫一起參與了死亡體驗活動,在送別“死去的”妻子時,丈夫泣不成聲。

對於一個癌症患者而言,“死亡”這個話題雖然十分沉重,但也需要預留空間去探討和適應。 而如果可以精準預測病患的“死亡”,是否能給予患者這個空間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開發了一款“預測死期”的AI系統。 這款AI系統整理了近200萬名成人和兒童患者的電子健康檔案數據,以及相關的醫學診斷信息,得到病情的大數據。 再通過數據收集與系統自主學習機制,來預測病患具體的死亡時間。

為了臨終關懷,也為了拯救生命

在中國,每年有約700萬人走向生命終點,但社會上提供的臨終關懷服務卻只能滿足約15%的需求。 該系統的出現,預示著醫生們能夠更加精確地安排病患的臨終關懷。 除此之外,利用“預測死亡”我們還可以發掘一條新的道路。

對於大限將至的晚期病患,我們可以通過長期的數據跟踪來判斷死亡概率。 而對於一些特殊疾病的突發症狀,我們也可以通過機器學習,感知到病患的一些生命體徵變化從而發出危險預警。

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最近批准通過了首個可以預測死亡的AI產品,這個產品名叫Wave Clinical Platform,由醫療科技公司Excel Medical研發。

Wave是一個永遠在線的遠程監測平台,集成了醫院和包括患者的用藥情況、年齡、生理情況、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實時數據。

這套系統可以感知生命體徵的細微變化,從而在發生致命事件6小時前發出預警。 也就是說,AI系統可以通過比較數據庫中的猝死病例,從而提前6個小時預測“猝死時間”,為醫護人員贏得搶救時間。

英國科學家也曾在《影像診斷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說,人工智能可以預測心髒病人何時死亡。 而這項技術能讓醫護人員發現需要更多干預治療的患者,從而拯救更多的生命。

AI預測死亡——逃不出的籠子

對於AI預測死亡這一命題所遇到的問題,智能相對論(ID:aixdlun)分析師顏璇認為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考慮。

1. “預測死亡”即“判死刑”,病人能接受嗎

不可否認的是,預測死亡確實可以讓醫生更合理地去配置醫療資源。 但“死亡”並非那麼容易被所有人接受。

Siddhartha Mukherjee在文章中講過自己親歷的一個故事,他曾經治療過一名食道癌患者,這個病人的治療十分順利,但還是存在著復發的可能性。 於是醫生提出了臨終關懷的話題。 但這位病人拒絕了。 這位病人認為,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好,精神狀態十分振作,為什麼偏要說這些掃興的話呢?

令人遺憾的是,這位病人的癌症還是複發了。 在他臨終前,他始終處於昏迷狀態,無法回應在他病床旁的家人。

從這個故事中可見,並非每一個病人都能淡然地接受“死亡”這個話題。 當病人與病魔和死神苦苦爭鬥時,醫生們用一套所謂科學的、精密的AI系統預測了病人的死期, 於病人而言,抗癌之旅本就艱辛,而在其頭頂懸上一把會準時掉落的死亡之刃未免也太過殘忍。

2. 病情存在個體差異,複雜病例難以判斷

AI預測死亡主要依賴於醫療大數據和深度學習。 研究團隊表示,這套AI系統收集了從發現病症到12個月內死亡的病人數據,然後通過深度神經網絡利用大數據計算每條信息的權重和強度,生成一個給定患者在3到12個 月內死亡的概率分數,通過分數預測病人在3-12個月內是否會死亡。

醫療數據種類繁雜,質量參差不齊,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信息。 疾病的病程具有一定的規律,但具體病情症狀卻要因人而異。 個人體質、周圍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疾病的轉歸。 除了個體的差異,疾病本身也難以被清楚地認知。

比如幾乎任何傳染病的初期症狀都與感冒類似。 也就是說,疾病本身是帶有欺騙性的,在醫院中,醫生也常常需要藉助輔助工具,在面對複雜病例時,醫生們甚至需要召開病情討論會議,幾方會談才能確定治療方案。

再者,AI預測死亡的深度學習有一個令人費解的地方,也就是“黑盒子”問題—— 它能夠推算出一個病患的死亡概率分數,卻無法表達其背後的邏輯。

所以,通過概率分數來預測病人的死亡時間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 單單針對某類疾病的死亡預測可能有效,但是預測大病種的死亡概率的可能性卻微乎其微。

3. 醫療大數據共享難

AI+醫療大多以算法開始,但最終還是會回到數據。 儘管數據是所有AI項目的問題,但醫療行業的數據,尤其是這類關於生死的數據更難獲取。

醫療信息與其它領域的信息不同,種類十分繁雜,標準也不統一。 尤其許多病症會涉及到患者隱私,會有部分患者並不願意將自己的醫療數據用於AI研究。

就質量而言,醫療數據也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所有的醫療數據需要醫生的人工標識。

除了病人,從醫院方獲取數據也有阻力,在不能確定某項研究會有利於醫院救護的時候,醫院恐怕並不願意擔風險貢獻出所有的工作數據。 而技術人員要如何和醫生形成合力,獲取高質量的大數據,是大部分人工智能醫療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所以,這項技術真的沒有價值嗎?

“AI預測死亡的準確率高達90%”更像是一個過度宣傳的噱頭,預測人類的死亡只是更方便進行姑息治療,但其中還是會面臨一些倫理問題。 比如,要不要將死亡日期通知給病人和其家人? 一套機器是否有資格來宣判人類的死亡期限呢?

而如果換個預測對象呢? 設想一下,作為一隻寵物狗的主人,當狗狗的身體機能漸漸衰老,主人是否想要知道這隻狗狗什麼時候會離世呢? 由於語言的不通,人類會希望藉助一些輔助工具更了解寵物,希望有更精確的醫療輔助系統來診斷寵物的病情,從而為寵物做更好的安排。 面對寵物,AI預測死亡似乎更能被人類所接受。

AI預測死亡系統的發展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升價值的過程, 一方面,應該建立更多對象的數據庫,依賴於深度學習來進行更多應用場景的選擇。 首先,選擇一類對象(多半為寵物)作為訓練學習模型的教材,然後,通過積累的“經驗”來判斷這類對像在發病期間的死亡概率,最後,對對象進行干預治療。

另一方面,將預測死亡變成預測病程。 預測場景從垂直領域到橫向領域,構建一個智能預測系統,既包括病程的轉歸期,也包括病程前期的所有階段,最後做到為用戶個性化建模。  

在AI醫療上,我們細分了越來越多的名目。 而“預測死亡”看起來涉及到了人類生死大事,但也只是觸及到了事情的表面,在戳破了“死亡預測”這個氣泡後,如何讓AI醫療預測成為一個真正惠民的項目,觸及到醫療 痛點,恐怕才是大部分佈局AI醫療的企業要思考的。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智能相對論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 虎嗅網 )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38643.html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AI 能精準預測死亡時間,這事兒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