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其主要配套設施動力電池行業也迎來了快速擴張。 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2017年,動力電池產業增長率分別為368%、324%、78.6%。 然而,在高速增長的背後,產能過剩現象卻也逐步凸顯。
但是隨著動力電池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內動力電池整體產能又很高,就會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並且很難滿足政策調整後對產品的要求。 伴隨著國家對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要求的增高,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同時也被提高,將會加速企業間的淘汰。
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國內動力電池總產能135GWh,有效產能110GWh,而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36.4GWh,這也就表示,動力電池的全國產能 利用率只有40%。
其實在業內,電池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共識,2017年底國內動力電池名義產能已經接近200Gwh,“沒有核心技術和不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中小企業面臨淘汰。”有業內人士說道,不少企業和投資 者在進入鋰電池領域的時候,並不了解目前行業的實際情況且缺乏核心技術,這也是產生閒置產能的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技術路線分為鋰電池和燃料電池兩種,但是目前國內主流還是以鋰電池為主。 從國內外動力電池技術發展現狀看比較,國內開發的鋰離子電池單體的技術水平與國外基本處於同一水平,我國動力電池出貨量已經躋身國際領先行列,但在產品均勻一致性、系統集成 技術、生產線自動化程度方面需加緊追趕,這個差距目前還在縮小。 在動力電池領域,我國已經不缺失核心技術,無論是正極材料、磷酸鐵鋰、三元、高電錳等材料都處於優勢地位。 但裝備製造、工程化能力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