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2月13日電 美國航天局12日宣佈推動國際空間站商業化,並將於2025年終止對國際空間站的直接支援。同日,俄羅斯貨運飛船搭載10多噸補給前往國際空間站,將與“星辰”號服務艙對接。
美俄“一冷一熱”兩種態度下,國際空間站這一多國參與的近地軌道太空平臺將走向何方?美航天局單方面推動商業化有悖相關國際條約,所謂“無縫”轉型是一種商業創新,還是有始無終的卸責?
放棄空間站“極端短視”
國際空間站是一項國際太空合作計劃,其主體由俄羅斯艙段和美國艙段組合而成,另有歐洲航天局的軌道設施和日本的實驗艙等。
自1998年以來簽署的《國際空間站合作協議》和各航天局間備忘錄等是國際空間站上的“國際法”,而美國政府正是履約主體。
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空間系統副總裁弗蘭克⋅斯拉澤認為,由於這些國際條約,國際空間站很難真正成為一個商業前哨,它一直需要美國政府參與並開展多國合作。
ADVERTISEMENT
另一方面,“超期服役”的國際空間站“廉頗未老”,其設計壽命最初為15年,但因執行良好,目前延至2024年,並有望再次延長到2028年。
12日公佈的空間站週報顯示,上週國際空間站的科研時間創紀錄地超過100個小時,開展了植物學、材料學和生物技術等領域的22項研究。
四次搭乘“奮進號”太空梭前往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前宇航員馬克⋅凱利在《紐約時報》撰文稱:“國際空間站並不完美,其設計也並非要永久使用,但它給人類和各國一個重要的機會,讓他們為了共同的科學目標而協作。”
凱利表示,放棄國際空間站“極端短視”,堪比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國際多邊事務上的退縮行為。
私人公司難接手
目前,阿克西姆空間公司、畢格羅航天公司和NanoRacks三家美國公司有意搭靠國際空間站開發商業項目。然而談到接手這個年執行成本30億到40億美元的太空實驗室,潛在的商業合作者大多表現出畏難情緒。
阿克西姆空間公司執行長邁克爾⋅蘇菲裡迪尼說,公司願意參與其中,但全盤接手國際空間站太貴了。NanoRacks執行長傑弗裡⋅曼伯建議將國際空間站分拆,變成“群租房”。
分析人士認為,國際空間站是“一體化的航天器”,各個部分協同工作,難以分割,由數個私人公司接手恐難以開展工作。
美國政府歷來對與國家安全有關的科技企業發放大量補貼,但美航天局計劃到2023年,每年僅投入1.5億到2億美元促進對國際空間站進行商業開發,且並未提出如何使用資金的明確思路。
美航天局首席財務官安德魯⋅亨特12日說:“我沒法假裝說自己知道該如何花這筆錢。”
美國國防承包商軌道ATK公司的副總裁吉姆⋅阿莫爾上週說:“公私合營很好,但每個合夥人都有不同的目標和能力,政府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
凱利則在文章中認為,如果特朗普政府終止給國際空間站投錢,所有這些商業目標都會“戛然而止”。
特朗普太空雄心遭質疑
特朗普上任後宣佈要讓美國人重回月球,但業內人士認為,從美國航天局釋出的2019財年預算來看,新的預算並未在數字上體現出這種雄心。
放棄國際空間站的主要理由包括給深空探索讓路,但預算只增加了不到9億美元用於開發探月和探索火星所需的“先進探索系統”,與高達700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相比,可謂杯水車薪。
斯拉澤在推特上評論說:“把宇航員送回月球,探索火星,這很好,可從預算看,真金白銀和浮誇之詞不相搭配。”他表示,美航天局想回到月球需要花很多錢,1%的增長是不夠的,“且不說搞月球競賽,這麼點預算什麼也幹不成”。
將國際空間站商業化也不乏來自國會的反對聲音。得克薩斯州參議員泰德⋅克魯茲稱,投大筆錢建造的東西,在它還能用的情況下放棄,“這是一件最愚蠢的事”。
佛羅裡達州參議員比爾⋅尼爾森在推特上寫道:“美航天局預算輸在了起跑線上,從我們擁有的唯一太空前哨關燈走人,讓人無法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