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2018年IoT技術和市場趨勢的預判

我參加了2018年的第一場活動,“華為NB-IoT合作夥伴年會”,名字雖叫年會,但規模卻嚴格卡管,閉門、定向邀請讓窄帶物聯網的執牛耳者真正共襄 了產業價值的盛會。 毫無疑問,以NB-IoT為代表的低功耗廣域網絡是物聯網產業的最勁風頭,過去一年物聯網的發展和廣泛認知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由NB-IoT 觸發的一系列行業熱點事件,所以NB-IoT未來的走勢與物聯網息息相關。

在會上,我進行了題為《物聯網洞察與展望》的主題演講,闡述了一些我們對於未來IoT技術和市場趨勢的預判。 自從2012年6月創立物聯網智庫,我們在物聯網領域做足了5年時間,親眼見證了一輪又一輪市場的潮起潮落,一家又一家公司的浮沉迭宕。

為了與那些在IoT領域勇做先鋒的探路人保持同步伐, 物聯網智庫不止一次的站在了產業的最前沿:例如,我們從2015年就開始關注LPWAN低功耗廣域網絡的進展,發布了大量的趨勢預測和觀點文章,並就此對於物聯網未來趨勢的 把握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評價體系和方法論。

一路走來,每一步都有淚水和歡笑,每一步都有酣暢淋漓的驕傲和感悟。 因此,在2018年伊始,我想通過【物女心經】這個專欄,把我們正在關注或者即將關注的物聯網最新趨勢分享給你,讓我們一起在務實和求是中探索物聯網的未來。

為了更好的迎接2018,我們必須看清和復盤2017曾經走過的路。 2017年是物聯網規模效應初顯的一年,縱觀這一整年,物聯網領域發生了許多讓人記憶猶新的大事件,而整個行業的成熟與發展萬萬離不開這些事件的 驅動。

所以在2017年年末,物聯網智庫集合業內各路專家意見,匯總形成“2017年物聯網大事記”,經過物聯網從業者線上票選,發現TOP3大事件都與NB-IoT密切相關:

1、工信部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通知》中提到:到2017年末,我國NB-IoT基站規模達到40萬個,NB-IoT的連接總數超過2000 萬;到2020年,我國NB-IoT基站規模達到150萬個,NB-IoT的連接總數超過6億。 《通知》中的細節和具體數字內容不是重點,文件的最大意義是明確了主管部門對該產業發展的態度,在此政策框架下,我們更多應看到企業市場化行為的力量。

2、2017年2月22日, ofo宣布與中國電信、華為達成全面合作,三方將共同研發基於新一代物聯網NB-loT技術的共享單車智能解決方案。 2017年5月15日,摩拜單車宣布與四川移動、華為達成戰略合作,三方將在窄帶物聯網應用及NB-IoT創新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這些事件標誌著物聯網技術和智能鎖,將成為共享單車精細化運營的分水嶺。

3、2017年5月17日,中國電信集團宣布了五大舉措,其中一條消息刷爆了朋友圈:中國電信建成全球首個覆蓋最廣的商用新一代物聯網(NB-IoT)網絡,實現31 萬個基站升級。

這些2017年的熱點事件,不僅推動了NB-IoT的落地,也推動了物聯網的發展。

展望LPWAN未來的發展,將開啟供給與需求力量的三輪博弈:

(1)供給側強於需求側的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的時間段可以設定為標準確定到網絡大規模部署後1年。 當設備商、運營商花巨資部署一張網絡之初,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接入終端數量不足。 正如當年3G商用初期,運營商每年支出數百億元進行終端補貼,快速增加入網終端的數量一樣。 各需求方在面對這一新事物時,考慮的是保障自身生產的穩定性,投資回報,故很多需求方還是觀望的態度,不會出現規模化、大面積爆發的應用需求,而是示範 性應用。

(2)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發力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將出現在低功耗廣域網絡示範效應穩定運行1年以上之後——這時已有一定量終端接入,網絡穩定,芯片、模組成本進一步下降,需要一定週期來實施的應用也準備 就緒,各類行業應用也看到了低功耗廣域網絡為其帶來的好處。 此時,對網絡的需求開始逐漸放量,公用事業、農業、工業、物流、家居、消費電子等各領域開始應用,需求方的力量開始加碼,供求雙方共同發力來推動。

(3)需求側為主的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是在低功耗廣域網絡正式商用4-5年後,預計接入該網絡的終端和應用較為豐富,運營商已探索出適用的商業模式,此種類型的網絡成為物聯網網絡層 成熟的連接方式。

就目前來看,低功耗廣域網絡產業仍處於第一階段的中期,賦能的供給方是這一產業推進的主力,這一階段是對供給方產品和服務的考驗時期,芯片、網絡、 設備以及端到端應用中會暴露出大量的不可預計的各類問題,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一一解決,示範應用是這近1年中主要的工作內容。

即使芯片出貨量達到千萬級別,但對於十多億的目標連接數來說,還只是初級階段,遠遠達不到規模化應用。 因此,我們目前不要奢望什麼爆發性增長,所有的繁榮只是供給方默默地承擔著苦活累活撐起來的繁榮。

因為LPWAN太過重要,所以我不得不花費這麼多的筆墨來重點闡述,但網絡畢竟只是物聯網廣闊產業中的其中一環,現在,讓我們放眼於整個物聯網,看看還 有其它什麼值得你我特別關注的趨勢和領域。

一般而言,我們接觸最新趨勢有兩條路徑,一種是你可能已經遇到了棘手的問題或者市場的痛點,苦於求索,急於尋找合適的技術應對。 一種是你主動不斷的開拓視野,了解最新的技術脈絡,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市場難題時,可以最先調用相關的技術優勢,或者領先同行進行佈局。 這也是持續跟踪最新技術趨勢對你我的意義所在。

以下的一些趨勢與革新,正處於發展“窗口期”,是值得未雨綢繆在當下這個時點做好佈局的領域。

1.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是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融合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開放平台,就近提供各項服務,滿足行業數字化在敏捷聯接、實時業務、數據優化、應用智能、 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關鍵需求。

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功耗、更短的延時、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帶寬需求…這些都是邊緣計算傲視雲計算的資本。

邊緣計算參考架構在每層提供了模型化的開放接口,實現了架構的全層次開放;通過縱向管理服務、數據全生命週期服務、安全服務,實現業務的全流程、全生命週期的智能服務。

目前來看,開源的邊緣計算框架非常必要,它有助於降低初創企業的進入門檻,創業者可以更好的分配資源,而不必浪費過多時間在邊緣計算的基礎架構層面,可以集中精力專攻 特色功能和定制界面。

作為開源工具之一的EdgeX Foundry值得關注。 它嘗試提供可互操作的組件,提供即插即用功能,改變邊緣計算遊戲的“規則”。 它將是一個簡單的互操作性框架,獨立於操作系統,支持任何硬件和應用程序,促進設備、應用程序和雲平台之間的連接。 EdgeX Foundry的主要任務是簡化和標準化工業物聯網邊緣計算,同時保持其開放性。

  2.物聯網安全

另一個老生常談卻常談常新的領域是物聯網安全。 2017年的一個明顯變化是,用戶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詢問與物聯網安全相關的問題。 從“技術角度”來看,物聯網可以分為很多部分:智能設備、網關、網絡服務和雲服務;從“商業角度”來看,物聯網包括平台、連接、商業模式與應用。 無論我們如何描述物聯網,安全性都是最基礎、最重要的。  

過去3年中,攻擊者在物聯網設備上掃描漏洞的比例增加了3,198%,這些智能設備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也成為黑客們新的攻擊目標。 在物聯網的發展歷程中,遇到安全遭受攻擊的“灰犀牛”事件幾乎是板上釘釘。 如果事先無法對此進行有效應對,那麼,“灰犀牛”將會是比“黑天鵝”更致命的風險來源。

物聯網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商作為一個獨立的角色,正在創造一個日益擴張的產業。 如前所述,由於物聯網應用涉及終端設備、應用軟件、服務平台和通訊網絡等多個層面,每一層面都可能面臨安全的威脅,需要安全防護的範圍很廣,孕育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相關行業的創新企業正在開拓一片全新天地。

對於物聯網安全的職責問題,也正在發生結構化的調整。 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安全的責任並不在物聯網設備製造商手中,最終的安全責任仍舊把握在用戶自己手中。 物聯網用戶的參與,讓業界真正感受到安全意識的覺醒。

3.終端智能(邊緣智能)

比邊緣計算更進一步的是,在邊緣側部署人工智能。 為了實現邊緣側的終端智能,低功耗AI芯片的進展不能不時刻關注。 越來越多的AI初創企業將終端專用芯片作為重點攻克課題,越來越多的計算未來將會在終端設備上完成,智能將會下沉到終端設備,激發邊緣智能真正崛起。

這裡說一些基礎知識。 專用於人工智能的芯片和傳統的計算芯片存在很大的差異——典型CPU的架構中需要大量的空間去放置存儲單元和控制單元,相比之下計算單元只佔據了很小的一部分,算 力無法滿足深度神經網絡(DNN)的計算需求;而AI芯片則具有大量的計算單元,能夠適合大規模並行計算的需求。

國內外已有諸多芯片或人工智能公司加入了研發低功耗AI芯片的大軍,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AI芯片將會是未來的主流。

有預測稱,在巨頭們的帶動下,2018年的智能手機都會搭載AI芯片。 由於手機仍舊是世界上出貨量最大的智能終端之一,移動AI芯片搭載於手機端,似乎可預見一大波手機大戰,這無疑有利於促進其成本的迅速下降。 同時,巨頭們已經培育多年的開發者和合作企業生態,有利於將生態能力快速切換到IoT邊緣智能產品的打造中來。

4.物鍊網

不管你是否察覺,接下來我所描述的場景已經臨近:在萬物互聯互通的情況下,我們所有的物質設備、物質資產都被數字化了,它是流動性的,它有數字身份,它有傳感器 ,因此每個機器就有自己的IP地址,就有了ID身份,而且機器會用自己的銀行賬戶和錢包,機器可以自動的和另外一台機器之間互相完成一筆金融交易。

但是比特幣的交易費用非常貴,如果用比特幣買一杯咖啡可能會不值,因為交易費用比咖啡本身還貴。 如果交易摩擦成本大,那麼機器之間進行互操作,或物聯網設備之間的微型交易幾乎是不可能的 。 IOTA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專為物聯網而生的“區塊鏈”技術。

IOTA目前是全球第四大加密貨幣。 值得注意的是,IOTA使用了一種有趣的分佈式賬本技術,使其去中心化。 與大多數公司使用的標準區塊鏈技術不同,IOTA的方法叫纏結(Tangle)。 是DAG(有向無環圖)結構,雖說它是區塊鏈,其實它既沒有區塊,又沒有鏈。

IOTA改良了區塊鏈必須支付手續費給礦工的設計,發出交易的人就不需要支付交易手續費。 這種零交易手續費的設計,特別適合未來物聯網時代的數據交換,構建未來的機器經濟時代。 IOTA巧妙的透過纏結(Tangle)達成了區塊鏈還沒辦法做到的提供零交易手續費的服務。

2017年11月底,IOTA基金會已經與微軟、富士通、思科、三星以及另外20多家公司合作,為物聯網推出了首個可公開訪問的數據市場。 這項工作特別耐人尋味的地方在於該市場完全由IOTA分佈式賬本支持。 IOTA同名加密貨幣,可用於在全球範圍內的物聯網產品中流通。

至此,我提到的趨勢包括NB-IoT、邊緣計算、物聯網安全、終端智能(低功耗AI應用)和物鍊網IOTA,當然這些僅僅是可見趨勢的一小部分,冰山之下還孕育 著更多的故事。

當下,我們面臨的情形與上輩人的場景已有本質不同,這一輪變革是多個科技浪潮同時衝來,多種技術形成相互作用力疊加發展,如果仍舊以孤立的眼光看待和判斷某種 技術的演進,必將受到眼界和格局的困宥,從而錯失時代機遇。

上面提到的幾種未來趨勢,在實踐的過程中,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並非“單選題”,而是“多選題”,“兼顧多者,而非其一”,多目標追踪 的思維模式必不可少。 當然,並非每種趨勢對你的份量都相同,如何做好權衡是重要課題。

那麼新技術的盛行是否意味著舊技術的過時?

恰恰相反。 技術沒有新舊之分,只有適合和不適合。 在我們與物聯網企業的接觸中,發現企業對於現有技術的應用力和理解力,直接決定了企業對於新技術的掌控力和開拓力。 往往是那些對現有技術鑽研很深的公司,最先關注到新趨勢的來臨。

以上我的邏輯僅僅是從技術導向出發,為你呈現了最新技術趨勢,而更為有效和務實的邏輯其實是市場導向。 在我們談論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術手段之前,還是得先 搞明白最終用戶的核心需求是什麼。

無論技術怎麼發展,這些核心需求都是不變的,只是這些需求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形式會有所差異,比如更短的產品上市時間、更高的投資回報、更低的總體擁有成本和可 控的企業風險。

演講中我所提到的多種技術趨勢,已經提煉為兩本圖書:一本名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低功耗廣域網絡市場詳解》,另一本名為《智聯網– 未來的未來》,都將在2018年春季出版。

最後藉用電影“終結者”中的一句話,The future is not set,未來沒有設定,正由你我創造。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2018年IoT技術和市場趨勢的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