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從砸76台冰箱將破產企業,做到2000億世界名牌,比王健林霸氣多了

「世界品牌500強」21日在紐約揭曉,入圍企業有37個,其中入圍前50的只有國家電網騰訊海爾。在家電行業,入圍的卻僅有海爾和長虹,海爾排名50,而長虹排到了286名。事實上近幾年家電企業一直在努力發展全球化,為什麼卻只有海爾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呢?

海爾從1998年走出國門開始,就堅持海外自主創牌戰略,這種「由難到易」的發展戰略在當時也是受到不少業內人士詬病的。直到現在,海爾已走入全球160多個國家,目前海爾的海外近100%為自主品牌。

「牌」早已是一個不再陌生的辭彙,據谷歌全球家電影響力數據顯示,海爾毫無意外位的列第一。家電國際標準提案80%來自海爾,家電企業國際設計大獎最多、在海外布局發明專利最多、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最多均為海爾。


亮眼的全球化成績背後必然有一套不一樣的全球化模式,海爾能讓企業迅速在國際市場提升影響力,卻和張瑞敏脫離不了關係。

1984年,張瑞敏臨危受命,接任當時已經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張瑞敏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以要麼不幹要干就要爭第一的觀念,以為用戶提供當時最渴望的高質量產品體驗為目標,從新啟航。1985年,一位用戶向他反映:工廠生產的電冰箱有質量問題。

於是張瑞敏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有缺陷的冰箱還有76台!當時研究處理辦法時,幹部提出意見:作為福利處理給本廠的員工。張瑞敏卻做出了有悖「常理」的決定:把76台冰箱當眾全部砸掉!而且,由生產這些冰箱的員工親自來砸!

許多老工人當場就流淚了,企業就連開工資都十分困難!如此「糟踐」,大家「心疼」啊!但張瑞敏明白:如果放行這些產品,就談不上質量意識!結果,就是一柄大鎚,伴隨著那陣陣巨響,真正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

海爾最先涉足的是歐洲市場。早在1990年,海爾就將冰箱出口到德國。1997年2月,海爾參加在德國科隆舉行的世界家電博覽會,向歐洲人頒發產品經銷證書的消息,不僅使製造在國際市場揚眉吐氣,更標誌著海爾品牌開始在境外嶄露頭角。

2008年,海爾推出全球第一台符合歐洲A+能耗指標的風冷三門冰箱,容積率為市場同體積冰箱最大,能耗卻減低13%,完美化解了冰箱界節能與容積率的悖論。產品不僅贏得2008冰箱工業設計大獎、著名工業設計大獎,還憑藉卓越節能效果獲得英國政府最高每台930元人民幣的節能補貼。

2009年,海爾投資參股紐西蘭斐雪派克公司。此後,海爾在市場獨家營銷和分銷斐雪派克品牌的家電產品,斐雪派克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市場獨家營銷和分銷海爾的家電產品。同年年底,歐睿國際公布最新調研數據:海爾以5.1%的全球市場份額首次問鼎全球第一白色家電品牌。

2011年10月18日,海爾就併購三洋白色家電業務開拓日本市場,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宗企業併購日本大企業的個案。縱觀全球,海爾如今擁有61個營銷中心(海外19個)、10個設計研發中心(海外8個)、24個製造工廠(海外24個)、21個工業園(海外4個)和143330個銷售網點(海外37683個)。

在整合全球供應鏈資源,搭建世界級採購平台的同時,海爾利用全球白電第一品牌的積聚效應與高增長的規模效應,吸引諸如巴斯夫、陶氏化學、拜耳、艾默生等大量國外知名企業來華,在海爾工業園周邊投資建立生產基地與研發中心。

目前,海爾國內各地工業園區引進建廠配套企業106家,其中33家為外資企業,29家為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總計解決6萬多人的就業問題。對於海爾的成功,離不開張瑞敏的管理,他說:「海爾重組后,實施的合伙人制度,是海爾走向成功的關鍵。」

合伙人制度,讓一線員工們把海爾當成自己的事業去經營時,不僅讓海爾的損耗率大大降低了,連質量也發生了很大轉變。對海爾而言,在製造領域競爭激烈、人才流動加速期,這一機制有力留住了人才。

如今海爾正以虛實網融合打造全球第一競爭力通路商。基於這種模式,許多世界名牌亦將他們在的銷售全部或部分產品委託給海爾;海爾也通過他們在國外的渠道銷售自身產品,形成資源互換,加快了海爾進軍世界市場的步伐。期待海爾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奇迹,「真誠到永遠」,的海爾,世界的海爾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從砸76台冰箱將破產企業,做到2000億世界名牌,比王健林霸氣多了